
谓危及于身。《礼记·檀弓下》:“丧不虑居,毁不危身。” 郑玄 注:“危身,谓憔悴将灭性。” 唐 司空图 《旅中重阳》诗:“乘时争路祗危身,经乱登高有几人?” 明 方孝孺 《赠林士恭序》:“言语不可以不慎,惧其招怨以危身也。”
危身是汉语中一个具有警示意义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使自身陷入危险境地”。从构词角度看,“危”本义为“高而陡”,引申为“危险、危害”(《说文解字》释“危,在高而惧也”);“身”指代人的躯体或生命本体。两字组合后,词性为动词性短语,常用于描述因行为不当或外部威胁导致生命、安全受损的状态。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多用于警示语境。例如《论语·宪问》中“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一句,“危身”即隐含于“授命”的前提中,强调面临危险时应以保全生命为要。现代汉语中,“危身”常与具体行为搭配,如“危身之事”“危身之举”,多指可能引发人身伤害的冒险行为(参考《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
近义词包括“涉险”“犯险”,反义词则为“保身”“全身”。需注意的是,“危身”与“危殆”存在细微差异:前者强调行为对自身安全的影响,后者侧重描述危险状态本身(《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
“危身”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危及自身,多指因行为、处境或情感过度而威胁到个人安全或健康。以下是详细解释:
“危身”一词蕴含古人修身避祸的智慧,强调在情感、行为上需保持适度,避免因过度或冒进导致自身受损。
哀辞安坐拔山军本原便安别具慧眼逼接兵革呈禀楚才垂祜吹刷出目盗道顶巅丁人短笔風散否闭负旭国有制黄栗留皇上帝回船转舵虺易鉴奥减廪教手界方嗟惊洁腻急风尽在不言中缉緖列女传罹丽铃铎凌烟陆畜木符吽牙排出液骑虎难下清绮清悄任兴砂包沙子玉省想数不着肃壹踏浪儿铁甲铁了事吞炭无把臂相忆显赏闲望霞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