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上结冰坚固,可以行走,谓之冰桥。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永宁寺》:“昔 光武 受命,冰桥凝於 滹水 ; 昭烈 中起, 的卢 踊於泥沟。皆理合於天,神祇所福,故能功济宇宙,大庇生民。”按, 汉 更始 二年正月 光武 徇 蓟 , 王郎 移檄购求甚急。 光武 乃趣驾南轘,晨夜兼行,蒙犯霜雪,时天寒,面皆破裂。至 滹沱河 ,无船可渡,适遇冰合乃过。由是驰赴 信都 ,太守 任光 出迎,其势始盛。见《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冰桥”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多层含义和用法:
指河面结冰后形成坚固的冰层,可供人行走的天然通道。这种自然现象常出现在寒冷地区的冬季,例如《后汉书》记载汉光武帝刘秀曾利用滹沱河结冰渡河,后人以此形容冰桥的实用性与临时性。
光武帝渡河
东汉时期,刘秀被敌军追击至滹沱河,因河水无船可渡,恰逢冰层凝结成桥,得以逃脱并重整势力。这一事件成为冰桥的典型历史案例,见于《洛阳伽蓝记》和《后汉书》。
成语寓意
在《晋书·张华传》中,“冰桥”被引申为对临时关系或脆弱局面的警示,提醒人们不要过度依赖不稳定的条件,否则可能因形势变化而受挫。
自然现象
多见于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如中国北方冬季的黄河冰桥,是当地居民的传统过河方式。
科学考察
美国NASA曾发起“冰桥行动”(Operation IceBridge),通过空中测量极地冰川的冰层结构,研究气候变化对冰桥的影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