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粗俗的打扮,借指粗俗的女子。 清 李渔 《蜃中楼·述异》:“都是些东顰硬效西家态,村妆勉学 昭阳 派。”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有少年於日暮时,见城外一牛车向东去,载二女,皆妙丽,不类村妆,疑为大家内眷。”
(1).乡村妇女的打扮;庸俗的妆饰。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声容·首饰》:“玫瑰,花之最香者也,而色太艷,止宜压在髻下,暗受其香,勿使花形全露,全露则类村粧,以村妇非红不爱也。”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器玩·床帐》:“犹之贫士得妻,不能变村粧为国色。”
(2).谓佯装。《史纲评要·唐纪·昭宣帝》“ 司空图 弃官归隐…… 柳璨 以詔书徵之。 图 惧,入见。佯为衰野,坠笏失仪” 明 李贽 评:“村粧得好。”
“村妆”一词在不同语境中主要有以下含义:
粗俗的打扮或借指粗俗的女子
这是最常见的意思,指乡村妇女或身份低微女子较为质朴、不加修饰的装扮。例如《东周列国志》中描述褒姒“村妆野束,不掩国色天姿”,通过对比突出其天生丽质。清代李渔也提到“村妆勉学昭阳派”,暗含对效仿宫廷妆容却显俗气的讽刺。
乡村妇女的典型装扮
侧重于地域性特征,指与城市华服相对的朴素衣着。如《闲情偶寄》中批评“全露花形则类村妆”,强调乡村妇女偏爱鲜艳色彩的特点。
佯装、伪装(较少用义项)
在特定文献中引申为“假装”,如《史纲评要》记载司空图为拒仕途而“佯为衰野”,明代李贽评注“村粧得好”,此处借妆扮引申为故作姿态。
语源与演变:该词由“村”(含粗鄙意)与“妆”组合而成,早期多含贬义,后逐渐中性化,仅描述装扮风格。需注意古典文献中常通过“村妆”与“国色”“昭阳派”等雅致形象的对比,表达审美评判或身份差异。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