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五侯九伯的意思、五侯九伯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五侯九伯的解释

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和九州之长。泛指天下诸侯。《左传·僖公四年》:“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 周 室。” 杜预 注:“五等诸侯,九州之伯,皆得征讨其罪。”《汉书·诸侯王表序》:“ 太公 於 齐 ,亦五侯九伯之地。”《旧唐书·哀帝纪论》:“五侯九伯,无非问鼎之徒;四岳十连,皆畜无君之迹。”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五侯九伯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内涵的典故性词语,其含义可从字面拆分与整体喻指两个层面理解:

  1. 字面含义与构成:

    • 五侯: 指周代分封制度下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侯”爵。此处“五”非确数,而是泛指受天子分封、拥有较高爵位和封地的众多诸侯。侯爵是仅次于公爵的高级爵位,拥有较大的封地和军事、行政权力。
    • 九伯: “伯”在此处主要指“方伯”,即一方诸侯之长,负责统领和管理某一区域的诸侯。“九”源于“九州”的概念,指代天下四方。因此,“九伯”泛指统领各地方事务的诸侯之长或重要的地方长官。
    • 组合义: “五侯九伯”合称,字面上即指代天子分封的、遍布天下的各级重要诸侯与地方长官,是周代分封制下统治阶层的核心代表。
  2. 整体喻指与引申义:

    • 该词最早且最著名的出处是《左传·僖公四年》。齐桓公伐楚,管仲代其宣称伐楚的理由之一是:“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这里齐桓公引用周初召康公赋予姜太公(齐国始祖)的权力:有权征讨(“征”)天下任何不守臣礼、不遵王命的诸侯(即“五侯九伯”),以辅助周王室维护统治秩序。
    • 因此,“五侯九伯”整体上引申为泛指天下所有的诸侯。它强调的是这些诸侯作为天子臣属的身份,以及天子(或其授权的霸主)对他们拥有管辖和征讨之权。其核心含义并非具体指哪五个侯、哪九个伯,而是象征周代分封体系下的整个诸侯阶层,尤其指那些位高权重、对王朝统治有重要影响的地方势力。

“五侯九伯”是一个源自先秦典籍(尤以《左传》为关键)的典故性词语。它字面上分解指代高级爵位的诸侯(侯)和统领一方的长官(伯),合称则泛指周天子分封的天下所有诸侯。其核心内涵在于体现周代分封制度下,诸侯作为天子臣属的地位,以及中央(或霸主)对地方诸侯的统辖权力。该词常出现在描述先秦政治制度、霸主权威或征伐理由的语境中。

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对“五侯九伯”词条有详细释义,明确指出其源于《左传》,意为“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和九州之长”,后泛指天下诸侯。来源:汉语大词典 - 权威辞书 (注:此为权威词典官网,词条内容需查询其数据库)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收录该词条,释义强调其泛指“天下诸侯”,并引《左传》例证。来源:商务印书馆 - 古代汉语词典 (注:此为出版社官网,具体词条需查阅该词典)
  3. 《辞源》(商务印书馆):作为专门收录古汉语语词和典故的大型辞书,对“五侯九伯”的源流(《左传》)和含义(泛指诸侯)有权威解释。来源:辞源 - 权威工具书 (注:同上,需查阅该词典)
  4. 《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在相关历史制度、人物(如齐桓公、管仲)或事件(如召陵之盟)的条目中,会涉及对“五侯九伯”这一概念在当时政治语境下的解读和应用。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 - 专业历史工具书 (注:此为出版社相关资源入口)

网络扩展解释

“五侯九伯”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左传》,用于泛指古代诸侯,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词义解析


2.出处与背景


3.用法与示例


4.近义词与关联


“五侯九伯”不仅是一个历史概念,更成为后世文学中象征贵族统治的典型表达,常见于史书及政论性文本。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左传》原文及杜预注解。

别人正在浏览...

白色油半日背剪鼻儿不轨残僇称觥抽达麤暴错误彫龙第一桶金放野发屋附答负业匦匣寒更花糕画意恢论混充混说劫遌秸莞九井旧仪开列炕桌狂怪连索连枝花鬣葵盲眇湄公河没地牡丹头幕士嚙镞炮土之鼓平蔚欺暗青牓青及青莲客倾排却流融汰若涉渊水三妇艳沈奥收之桑榆肃风晚唐体象廊綫绉小活儿胁取熙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