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语·吴语》:“狐埋之而狐搰之,是以无成功。” 韦昭 注:“埋,藏也;搰,发也。”谓狐性多疑,才埋藏一物,就掘出查看。喻疑虑过甚。 周素园 《贵州民党痛史》第四篇第十一章:“狐埋狐搰,狡譎万端,能得一和平结果,君等尚足图晚盖。”亦作“ 狐埋狐扬 ”。 梁启超 《复古思潮平议》:“而狐埋狐扬,天下其谓政府何?”
“狐埋狐搰”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详细解析:
该成语以狐狸的行为为喻:狐狸生性多疑,刚埋藏好食物,又因担心不安全而挖出查看。比喻人做事疑虑过多、反复无常,导致事情难以成功。
核心贬义:强调因过度谨慎或优柔寡断而影响结果,常形容缺乏决断力的行为。
源自《国语·吴语》:“狐埋之而狐搰之,是以无成功。”
背景:原为吴国大夫讽谏越国反复无常的外交策略,后演变为对人性多疑的批判。
例句:
“回忆辛亥革命……不意狐埋狐搰,迄未有成。”(引自近代文献,形容革命反复受挫)
近义词:犹豫不决、朝令夕改;反义词:当机立断、雷厉风行。
该成语提醒人们:过度疑虑会阻碍行动力,需在谨慎与果断间找到平衡。适用于管理决策、人际交往等场景,警示反复无常的危害。
狐埋狐搰(hú mái hú juǎn)是一个成语,由两个汉字组成。下面将对其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进行介绍。
狐埋狐搰由两个汉字组成:狐和埋。狐的拆分部首为犭(犬首),埋的拆分部首为土(土字旁)。狐的笔画数为8画,埋的笔画数为10画。
《狐埋狐搰》出自《木兰辞》。此处的狐和埋分别是形容词短语及动词短语,意思是狐狸伏藏,狐狸卷缩。此成语用于表达狡诈者隐藏行迹,不好追踪的意思。
对应的繁体字为「狐埋狐卷」。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狐的旧字形是「狢」,臀上长毛的狐的形状。埋的旧字形是「埀」,土堆的形状。
这狡猾的贼简直就是狐埋狐搰,我们根本找不到他的踪迹。
狐狸、狡猾、伏藏、追踪、行迹、贼
明哲保身、躲躲藏藏、抱头鼠窜、钻木取火
光明正大、大庭广众、毫无保留、坦率直言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