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离之悲的意思、黍离之悲的详细解释
黍离之悲的解释
黍离:《诗经》篇名;悲:怜悯。指对国家残破,今非昔比的哀叹。
词语分解
- 黍离的解释 本为《诗·王风》中的篇名。《诗·王风·黍离序》:“《黍离》,閔 宗周 也。 周 大夫行役,至於 宗周 ,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閔 周 室之颠覆,徬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后遂用作感慨亡国之词。 三国
- 悲的解释 悲 ē 伤心,哀痛:悲哀。悲伤。悲怆。悲痛。悲切。悲惨。悲凉。悲愤。悲凄。悲恸。悲吟。悲壮。悲观。悲剧。乐极生悲。 怜悯:悲天悯人。 哀欢喜 笔画数:; 部首:忄;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黍离之悲”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蕴含深厚历史情感的典故,其核心含义是借物象变迁抒发对故国衰亡、盛世不再的哀痛。这一成语源自《诗经·王风·黍离》篇,原诗以周朝大夫行经西周旧都时的所见所感为背景:昔日繁华的宫室遗址上遍生黍稷,荒芜景象触发诗人“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悲怆。后世将这种睹物兴叹、寄托家国情怀的创作手法归纳为“黍离之悲”。
从语义结构分析,“黍离”特指《诗经》中茂盛的黍子意象,“悲”则包含三重意蕴:
- 时空错位之悲:通过黍稷从祭祀谷物演变为野生植物的对比,暗喻礼乐崩坏;
- 文化断裂之悲:宗庙宫室的坍塌象征文明传承的中断;
- 个体孤独之悲:诗人反复咏叹“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体现知识分子在时代剧变中的精神困境。
在文学批评领域,《文心雕龙·时序》指出该典故确立了“以草木寄兴亡”的抒情范式,直接影响后世如杜甫《春望》、姜夔《扬州慢》等作品的创作。现代《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并扩展至对传统文化消逝的普遍性哀挽。
该成语的权威性解释可参考中华书局《诗经译注》(2015修订版)及《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二者均从训诂学角度考证“黍离”的植物学特征与周代祭祀制度关联,揭示其成为文化符号的内在逻辑。
网络扩展解释
“黍离之悲”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诗经·王风·黍离》,主要表达对国家衰亡、故土残破的哀伤之情。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字面含义:指看到昔日繁华的宗庙宫室变为荒芜的黍田时产生的悲痛。
- 引申义:泛指对故国覆灭、今不如昔的哀叹,或对时代变迁中文明衰落的感伤。
2.典故来源
- 出自《诗经·王风·黍离》。周朝大夫行至西周旧都镐京,见宗庙宫殿尽毁,遍地黍稷(粮食作物),触景生情,写下此诗,哀叹周王室衰败。
- 诗中反复咏叹“彼黍离离”(黍子茂盛生长),以自然繁茂反衬人事凋零,形成强烈对比。
3.文学应用
- 南宋词人姜夔在《扬州慢·淮左名都》序中提到“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借扬州战后萧条的景象,抒发对故国沦亡的痛惜。
- 后世常用此成语表达对历史兴亡、文化断裂的感慨,如文人凭吊古迹时的复杂心境。
4.近义词与用法
- 近义词:禾黍之悲、禾黍之伤。
- 用法:作宾语,多用于感怀故国或时代变迁的语境,如“他面对战火后的故土,生出黍离之悲”。
5.文化意义
这一成语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历史兴衰的深刻反思,体现了文人对家国命运的关注与悲悯情怀,成为文学中“以景寄情”的经典意象。
别人正在浏览...
阿育塔边角料跛觋嘲亵城建逞私垂柳寸劲儿大堤奠分點指叠岭层峦砥刃砥原反马飞转酆宫俯仰无愧宫廷广武叹还蚨韩朋木磵牕角絃家粟济贫拔苦极壮巨驵刻雕可想而知冷脸儿廉守历历在目龙巾蔑尽殴曳槃散祈蚕切踦轻檝湫湿七言律软实力三日仆射笙磬同音圣仪蛇涎试巴睡伏四达耸壑凌霄松茂竹苞唐僧取经弹冠振衿谈绮逃名土毛托陀温馨萧规曹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