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犹馀论。《汉书·东方朔传》:“虚心定志,欲闻流议者,三年于兹矣。” 颜师古 注:“流,末流也,犹言餘论也。”
(2).流俗的议论。 南朝 宋 颜延之 《庭诰文》:“务前公税,以远吏让,无急傍费,以息流议。” 宋 苏舜钦 《串夷》诗:“淳俗易摇无自挠,每闻流议一长吁。”
(3).任意议论。 唐 白居易 《纳谏策》:“工商得以流议,士庶得以传言。”
“流议”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以下是综合不同来源的详细解释:
指流传的议论或传闻,通常指未经证实的猜测或揣测。例如形容某事件被广泛讨论但缺乏依据。
余论(历史引申义)
源于古代文献,如《汉书·东方朔传》中“欲闻流议者,三年于兹矣”,指可供参考的次要或后续观点。
流俗的议论
指世俗、非主流的言论,可能带有贬义。例如宋代苏舜钦诗中“每闻流议一长吁”,暗含对肤浅议论的无奈。
自由讨论(中性义)
唐代白居易《策林》提到“工商得以流议,士庶得以传言”,此处指社会各阶层自由发表意见。
原为形容词(如、3),但在古汉语中也可作名词,表示“议论的内容”(如、5)。
以上内容综合了古代文献释义与现代语境应用,需注意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
《流议》是指流传于民间的口头传闻、谣言或议论的意思。通常情况下,流议没有确切的证据或可信的来源,往往具有不确定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流议》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左侧的「氵(三点水)」和右侧的「言」。部首「氵」表示液体、水,部首「言」表示与语言、言辞相关的意义。整个《流议》一词共有8个笔画。
《流议》一词源于古代汉语,至今仍然使用。在繁体字中,「流」字的构造稍有不同,由「左一」和「束」组成,而「议」字的构造和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流议》在古代的写法为「流議」,其中的「議」字由「言」和「義」组成,表示言辞和意义的议论。
1. 他听到了一些关于公司内部变动的流议,但并不确定是否属实。
2. 这个消息只是流议,并没有得到官方的证实。
1. 流言:指迅速在社会上传播的并且缺乏证实的言论。
2. 谣言:指有意散布的不真实的信息。
3. 言论:指人们就某一话题或事件所发表的意见、看法。
流言、谣言、传闻
真相、事实、证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