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阶和封号。《新唐书·锺绍京传》:“后坐它事,贬 怀恩 尉,悉夺阶封,再迁 温州 别驾。” 王闿运 《曾孝子碑文》:“推恩誥赠其父母一品阶封。”
阶封(jiē fēng)是汉语中的一个历史性词汇,主要应用于古代中国的官僚制度与封赏体系。其核心含义指依据官员的品阶(官位等级)授予相应的封爵、食邑或荣誉称号。以下是详细解释:
按阶授封
“阶”指官员的品级级(如九品十八阶),“封”指封赏(爵位、土地、名号等)。“阶封”即指根据官员所处的官阶高低,依制给予对应的封赏。这是古代帝王笼络臣属、维系等级秩序的重要制度,常见于唐、宋、明等朝代。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11卷,第752页)
制度性封赏
区别于特殊功勋的额外封赐,“阶封”强调制度化的、与官阶绑定的常规封赏。例如,唐代五品以上官员可授“勋爵”,宋代依“本官阶”定封邑户数。
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制度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第318页)
唐代“本品”与封爵
唐代实行“九品三十阶”官制,官员的“本品”(阶官)决定其封爵等级。如正一品可封亲王,从五品可封县男,体现严格的“阶-封对应”。
来源: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三联书店,第107页)
宋代“本官阶”与食邑制
宋代以“本官阶”为基准授予“食邑”(虚封户数),例如宰相(正一品)食邑万户,节度使(从二品)食邑三千户。封邑数随官阶升降调整。
来源:《宋史·职官志》(中华书局点校本,卷169)
“阶封”多为名义封赏(虚封),如宋代食邑仅代表荣誉等级,不实际掌控户口;而“实封”则享封地赋税(如汉代列侯)。
来源: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第89页)
权威参考来源:
“阶封”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官员的等级和荣誉体系,其详细解释如下:
阶封指官阶(官员的等级)和封号(朝廷授予的荣誉称号)的组合。例如,唐代官员可能因功晋升官阶,同时获得相应的爵位封号。
历史文献记载
字义分解
如需进一步探讨古代官制,可参考《新唐书》或《汉语大词典》相关条目。
编撰部星惨嗟昌谷馋火朝骖臣一主二冲锋陷阵喘嘘嘘怠倦诞毓斗靡躲煞傅构感郁櫜韬公据光辅桂馥兰香海葵交辉极天罔地酒态剧务窥衅劳保零谢毛牛纳剌南岳宁愿沤鹭抛开抛曲清街青黏青芽秋女企喻驱徙人阵扇席施予水心剑税制松气隋堤肃启素膳讨谪誊真贴里统合图经讬养脗契文昭霞川掀掉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