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后无凭的意思、恐后无凭的详细解释
恐后无凭的解释
怕以后没有个凭证。旧时契约文书的套语,常与“立次存照”连用。
词语分解
- 恐的解释 恐 ǒ 害怕,畏惧:恐惧。恐怖。恐慌。惊恐。有恃无恐。 恫吓(?):恐吓(?)。 疑虑:恐怕。恐不能成功。 笔画数:; 部首:心; 笔顺编号:
- 无凭的解释 .无所倚仗。 唐 杜甫 《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圣情常有眷,朝退若无凭。” 王洙 集注:“不挟贵也。”.没有凭据。 唐 韩偓 《幽窗》诗:“无凭諳鹊语,犹得暂心宽。” 宋 晏几道 《鹧鸪天》词
专业解析
“恐后无凭”是汉语中具有警示作用的四字短语,其核心含义指因担忧未来缺乏可验证的凭证,而强调通过书面形式确立依据。该表述常见于契约文书、法律文件等需要明确权责的正式场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信”与“证”的重视。
从构词角度分析:“恐”表忧虑心态,“后”指向时间维度中的未来状态,“无凭”直指缺乏可追溯的凭证。四字组合形成递进逻辑,既传递了当事人对潜在风险的预判,也凸显了书面证据在维系社会关系中的必要性。例如清代地契常见“恐后无凭,立此存照”的收尾格式,正是这一用语在历史文书中的具体应用(来源:《汉语大词典》第7版)。
在当代语境中,“恐后无凭”多出现在合同补充条款或口头协议书面化的场景,如企业合作备忘录中标注“双方恐后无凭,特签订本协议”。其近义表述包括“空口无凭”“立字为据”等,反义概念则为“有据可查”“铁证如山”(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该用语至今仍在司法公证、商业谈判等领域发挥规范行为的作用。
网络扩展解释
“恐后无凭”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 读音:kǒng hòu wú píng。
- 字面解析:由“恐”(担心)、“后”(事后)、“无”(没有)、“凭”(凭证)四字组成,意为担心事后缺乏证据或依据。
2.历史背景与出处
- 最早见于明代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回:“委是自行情愿,即非相逼。恐后无凭,立此文约为照。”。元代《货郎旦》等文献中也有类似用法。
- 主要用于古代契约、文书,作为固定套语,常与“立此存照”连用,强调法律效力的延续性。
3.用法与语境
- 适用场景:旧时用于契约、借据等文书末尾,表明签约双方对后续可能产生的争议预先声明证据的重要性。
- 语法功能:作谓语,多与“立此存照”搭配,结构简洁,语气正式。
4.现代意义与延伸
- 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主要用于历史或文学作品中体现时代特色。
- 可引申为对“事后难以证明”的普遍担忧,适用于需强调证据保存的场合。
5.近义表达
- 类似表达有“空口无凭”“口说无凭”等,均强调口头承诺的不可靠性。
如需进一步查阅古籍原文或具体案例,可参考《水浒传》相关章节或古代契约文书范本。
别人正在浏览...
钡餐秉公毕其功于一役豺舅倡始禅台茶毗惩贬垂珠颠跋帝傅地楞定军山帝宅饭齐风马云车祓瑕岗地菰饭国姓爷颔颏吼沫画阵鉴彻鲛馆戒慎羁旅之臣径路刀金鸾殿炯戒疾痛棘心伉简朗朗乾坤兰金樏梩立马万言谩说溟岛目瞪口张男中音剖拨清尘浊水请援森疎慑锉沈燃设限疏浅托子完璧万口一谈魏源文蛤无令乌龙尾乌朕花显得霞友云朋邪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