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迁移;转移。《管子·侈靡》:“广其德以轻上位,不能使之而流徙。”《史记·酷吏列传》:“ 山 东水旱,贫民流徙。” 宋 苏辙 《出山》诗:“ 汉 人何年被流徙,衣服渐变存语言。” 鲁迅 《书信集·致许寿裳》:“在流徙之际, 海婴 忽染疹子,因居旅馆一星期,贪其有汽炉耳。”
(2).指流离失所的人。 明 刘基 《北上感怀》诗:“维时连年歉,道路多流徙。”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燕九》:“念 西河 流徙,则持牒招来,全活不下三万人。”
(3).流放。《后汉书·桓帝纪》:“流徙者使还故郡,没入者免为庶民。”《南史·周弘正传》:“后为平西 邵陵王 府諮议参军,有罪应流徙,敕以赐 干陁利国 。”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理藩院》:“理刑司掌 蒙古 诸刑名,自斩绞外,罪止鞭朴,不及流徙,而以牛马作赎刑焉。”
(4).犹变迁。 明 王慎中 《游白鹿洞》诗:“景物易流徙,今古同俯仰。”
“流徙”是一个多义词语,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以下是详细解释:
迁移;转移
指因战乱、灾害等原因被迫离开原居地,四处流动。
例:《管子·侈靡》提到“不能使之而流徙”,描述因社会动荡导致人口迁移;《史记》记载“山东水旱,贫民流徙”,反映自然灾害引发的流离失所。
流离失所的人
指因灾难或战乱失去家园的群体。
例:明代刘基诗云“道路多流徙”,清代潘荣陛记载“全活不下三万人”,均指代这类人群。
流放(刑罚)
古代法律中的一种刑罚,将罪犯放逐至边远地区。
例:《后汉书》提到“流徙者使还故郡”,清代文献记载蒙古刑罚“罪止鞭朴,不及流徙”。
变迁
引申为时代或环境的更迭。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汉典》《查字典》等来源。
流徙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的是人们因为种种原因离开自己的家乡或国家,长时间流亡他乡或他国的行为。
流徙的部首是水(氵)和彳,共13画。
流徙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车舝》中,其中有一句“流徙徂戎,替也仆射。”
流徙的繁体写法是「流徙」。
流徙在古代汉字中的写法与现代基本相同。
1. 战乱使得无数家庭背井离乡,四处流徙。
2. 他因为政治原因被迫流徙到了遥远的国外。
流徙并不常用于组词,一般单独使用。
1. 流亡:指因为政治、战争或其他原因,被迫长时间离开本国居住。
2. 流离:指因为战乱、灾害等原因,四处漂泊、无处安居。
1. 安居:指人们安心居住在一个长期稳定和安定的地方。
2. 迁徙:指人们因为需要、追求发展等原因,主动迁移到新的居住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