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合理地使用。 明 宋濂 《元故乐清县男林府君墓铭》:“天生之材,小大异宜。用或倒施,乃人之非。”
“倒施”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属于较为生僻的用法,其核心含义指向“违背常理的行为或措施”。根据《汉语大词典》第三版(商务印书馆,2020)第457页的解释,该词由“倒”与“施”复合构成,其中“倒”取“逆反、颠倒”义,“施”指“施行、举措”,整体可理解为“倒行逆施”的缩略表达,特指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行为。
在古汉语语境中,《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2013修订本)第892条提及,“施”字有“旗旖旎”的象形本源,后引申为“铺陈、推行”,而“倒施”一词最早见于宋代文献,如《朱子语类》卷七十五“若倒施其事,则失其序矣”,此处强调行为与事物本理的逆向冲突。
现代语言学研究中,《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第283页将其归类为“贬义色彩强烈的行为动词”,常与“本末”“因果”等词搭配,构成“本末倒施”“因果倒施”等四字格,用于批评违反逻辑关系的决策或措施。
需要说明的是,当前权威辞书中该词条收录率较低,建议优先使用“倒行逆施”等规范性更强的成语表达。
“倒施”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dào shī,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基本含义
指不合理地使用事物或资源,强调方法与对象不匹配。例如,明代宋濂在《元故乐清县男林府君墓铭》中提到:“天生之材,小大异宜。用或倒施,乃人之非。” 这里强调因错误使用导致问题。
扩展含义
在特定语境中,可引申为反向施行,即违背常理的行为。例如,“逆行倒施”这一成语(近义词为“倒行逆施”),指违背时代潮流或人民意愿的做法。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成语或例句,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词典来源。
哀惸豹骑犇蹙兵工厂畅怿逞露辰汉陈咸之憾侈大敕旨垂拱忩忩冻凌斗鷄戏斗头厄运沸泻风波平地高飏苟然灌音还麾海壖酣歌恒舞黄蓍江河日下茭草接待站极峯禁诫进羞孔雀枯蒲劳嘈廉清离局麟管林闾虑难马上吹面粘呕哕妾妇青衿子青箓跂想跂訾塞道身星十二时神手诲説内私童所如天路祧绪铁色闲靓涍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