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人步趋有节,多而整齐的样子。 清 龚自珍 《五经大义终始论》:“其在《公刘》之四章曰:‘蹡蹡济济,俾筵俾几,既登乃依……’是时餱粮完具,始立国而祭也。”按,今通行本《诗·大雅·公刘》作“蹌蹌济济”。
“蹡蹡济济”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qiāng qiāng jì jì,主要用于描述人群步调整齐、庄重有序的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经典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公刘》中的“蹌蹌济济”(异体字为“蹡蹡济济”),清代龚自珍在《五经大义终始论》中也引用了此句,描述周朝先祖公刘建立国家时的庄严仪式。
使用场景
多用于形容礼仪活动、庆典游行或严肃集会,强调人群动作协调、秩序井然,例如:“祭祀队伍蹡蹡济济,肃穆前行。”
近义词与辨析
《公刘》原文:“蹌蹌济济,俾筵俾几,既登乃依……”(众人庄重有序,安排席位与几案,登位后依礼而行。)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诗经》相关注释。
《蹡蹡济济》是一个成语,表示人群众多、热闹非凡的意思。
《蹡蹡济济》由“足”、“走”、“目”、“黾”四个部首组成,总共包含10个笔画。
《蹡蹡济济》最早见于《管子·权修篇》。它形容人们聚集到一起,气氛热烈,场面喧闹。
《蹡蹡济济》的繁体字为「趫趫濟濟」。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蹡蹡济济》在古时候的写法为「趫趫濟濟」,其中的字形和现代有所区别。
1. 人们聚集在广场上,热闹的场面简直是蹡蹡济济。
2. 今天商场里人山人海,人们踩踏着争抢打折商品,真是蹡蹡济济。
蹡蹡济济没有相关的组词。
近义词为“人山人海”。
反义词为“空无一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