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朝钟暮皷 ”。佛寺晨撞钟,暮击鼓以报时。 唐 李咸用 《山中》诗:“朝钟暮皷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钟,一本作“ 鐘 ”。 宋 陈允平 《扫花游·雷峰落照》词:“可惜流年,付与朝鐘暮鼓。” 明 梁辰鱼 《浣纱记·伐越》:“百尺高臺面 太湖 ,朝鐘暮鼓宴 姑苏 。”
"朝钟暮鼓"是汉语中源于佛教文化的成语,字面指早晨敲钟、傍晚击鼓的寺院报时制度,典出唐代李咸用《山中》诗"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其核心含义可从三方面解析:
一、本义层面
该词如实记录了古代寺院以钟鼓司时的宗教仪轨。《禅门清规》记载"寅时鸣钟,酉时伐鼓",佛教寺院通过钟鼓声规范僧众作息,晨钟唤醒修行,暮鼓策励精进。钟鼓声亦具净化心灵的作用,《敕修百丈清规·法器》称"钟声能净三毒",佛教认为钟声可消减贪嗔痴。
二、引申层面
该词衍生出三重象征:
三、现代语义
当代使用中主要保留两种引申义:
该词的语义演变体现了汉语词汇从宗教术语向世俗用语转化的典型路径,相关用法在《汉语大词典》《佛学大辞典》等权威辞书中均有收录。
“朝钟暮鼓”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zhāo zhōng mù gǔ,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要点解释:
指佛寺中早晨敲钟、傍晚击鼓以报时的传统,后引申为警示或激励人勤勉自省的象征。
成语现多用于比喻发人深省的言语或事物,如“岁月如梭,晨钟暮鼓之间,应珍惜光阴”。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诗句或宗教内涵,可参考汉典、诗词典籍等来源。
安国宁家包牺氏比权量力草田唱漏趁手冲日创兴初试锋芒触涂多手多脚二掌柜颿颠废然而返风埃过制寒鸦鹤楼峻骅骝谎规模卉犬会噎槲寄生浑噩婚约蹇浅基点诘辱妗妗禁文窘弊九箴可怜相苛细里语命分平厂骐雄气翳人牧日珠入币儒典三醉啬刻沙蛤善和羶肉沈魅尸昧收清调脂弄粉土埋半截濊濊无头榜夏季仙士县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