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绅的意思、李绅的详细解释
李绅的解释
李绅(772-846) : 唐代诗人。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后迁居无锡(今属江苏)。元和年间进士。历任校书郎、翰林学士。因事遭贬谪。后拜相,又出为淮南节度使。为新乐府运动参加者。《悯农》诗二首较有名。
词语分解
- 李的解释 李 ǐ 落叶小乔木,果实称“李子”,熟时呈黄色或紫红色,可食:李代桃僵(原用“桃”“李”共患难来喻兄弟相爱相助,后喻互相顶替或代他人受过)。投桃报李。李下不正冠(喻要避免不必要的嫌疑)。桃李不言,下自
- 绅的解释 绅 (紳) ē 古代士大夫束腰的大带子,引申为束绅的人:绅束(用带子束腰,喻约束)。缙绅(旧时高官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 旧称地方上有势力、有地位的人:绅士。乡绅。官绅。土豪劣绅。 笔画数:;
专业解析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以新乐府诗创作和悯农诗闻名于世。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角度详细解析其生平及文学地位:
一、生平与官职
李绅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历任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淮南节度使等职,晚年官至尚书右仆射,封赵国公。其政治生涯贯穿中唐,曾参与“牛李党争”,属李德裕一派。《旧唐书·李绅传》载其“短小精悍,号‘短李’”,以刚直敢言著称 。
二、文学地位与代表作
-
新乐府运动先驱
与元稹、白居易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乐府新题二十首》(已佚)直接启发元白创作,白居易称其“雅有所谓,不虚为文” 。
-
《悯农二首》
代表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与“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凝练语言揭露社会矛盾,入选《全唐诗》卷483,被誉为“中唐现实主义诗歌典范” 。清代沈德潜评:“二十字写出民生疾苦,力透纸背。”(《唐诗别裁》)
三、汉语词典释义要点
据《汉语大词典》及《中国文学家大辞典》:
- 词条:李绅
- 释义:唐代诗人。字公垂,亳州谯人。工诗,尤擅乐府,诗风简朴深刻。代表作《悯农》二首传诵千古,为古代悯农诗巅峰之作。其生平载于《旧唐书》《新唐书》本传 。
四、历史评价
- 政治争议
《资治通鉴》指其晚年卷入“吴湘案”,但后世学者多认为系党争诬陷(岑仲勉《隋唐史》)。
- 文学影响
明代胡震亨称其诗“意态沉著,开晚唐风气”(《唐音癸签》),《悯农》更被编入现代中小学教材,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符号。
参考文献
- 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 彭定求等,《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 臧励龢等,《中国人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21年版
-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以下是关于“李绅”的详细解释:
一、词义与名字含义
“李绅”是一个人名,由姓氏“李”和名字“绅”组成:
- 李:中国常见姓氏,源于上古时期的官职或地名,后发展为广泛使用的姓氏。
- 绅:本义为古代士大夫束腰的大带,引申为“有文化、有地位的人”,寓意品德高尚、身份尊贵。
二、人物生平与成就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
-
出身与籍贯
- 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生于湖州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江苏无锡)。
- 出身官宦世家,曾祖父李敬玄为唐高宗时期宰相。
-
仕途经历
- 元和元年(806年)进士及第,历任校书郎、翰林学士、淮南节度使等职,官至宰相(尚书右仆射)。
- 因卷入牛李党争,晚年被贬为端州司马,后复起用。
-
文学贡献
- 新乐府运动核心人物:与白居易、元稹共同推动新乐府诗创作,关注社会现实。
- 代表作《悯农》二首:
-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以简练语言揭露社会矛盾,成为传世名篇。
三、历史评价与争议
- 正面形象:早期以《悯农》诗展现对百姓疾苦的同情,被誉为“悯农诗人”。
- 争议行为:晚年官居高位后,部分史料记载其生活奢靡、执法严酷,被指背离早年理想。
四、相关扩展
- 家族影响:父亲李晤曾任县令,李绅幼年丧父,由母亲教导成才。
- 文化影响:其诗作被收入小学教材,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珍惜粮食的经典教育素材。
以上内容综合自多个权威来源,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古诗文网、人物传记等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八百孤寒把滑碧汉常规麤束呆钝弹脣钓屠地镜斗升肠非斥干船坞刚挂勾股数够呛挂扯固定资产鼓跃回天运斗火中莲叫更警铃净手浻澋狂话雷同乐意良金临风利欲马列密欵明强磨晩木鱼符脑性黏儿暖房盼遇破设设悄悄弃国清微清闲自在侵桡毬场球鞋器许儒冠社会角色牲醴沈子实呸呸顺礼岁羡桃枝杖亡辜五鸟花污脏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