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瓢勺。 清 钮琇 《觚賸·睐娘》:“尝累日一粥,而见粒则呕,薄饮不及蠡勺。”
蠡勺(lí sháo)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复合词,指一种用瓠瓜(葫芦)或贝壳制成的舀取液体的小勺。其释义可从字源、形制、用途及古籍用例等方面详细阐述:
《说文解字》释为“瓠瓢”,即剖开葫芦制成的瓢具。《汉书·东方朔传》注:“蠡者,瓠勺也”,强调其材质为天然葫芦或贝壳(古亦以贝壳为勺)。
本义为舀取液体的器具,《周礼·考工记》载“勺容一升”,说明其作为容量单位的功能。
蠡勺形制小巧,常见于古代生活及礼仪场景:
“凡祭祀……用脩勺”,郑玄注:“脩勺,谓以蠡柄为勺”,说明宗庙祭祀中蠡勺为礼器之一。
“古者污尊抔饮,今富者蠡勺调饪”,对比古今饮食器具,蠡勺为汉代富户所用。
唐宋后因陶瓷、金属器普及,蠡勺渐少使用,转为书面雅称。清代《康熙字典》明确收录:“蠡,勺也”,并引《集韵》“蠡勺,瓢属”,延续其古义。
(注:因古籍原典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依据权威文献版本及学术索引,如中华书局点校本、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等。)
“蠡勺”是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角度解析:
“蠡勺”指用瓠瓢制成的舀水器具,即“一瓢勺”。其中“蠡”本义为用葫芦制成的舀水容器,如《汉书·东方朔传》中“以蠡测海”即用瓢测量海水,比喻见识浅薄。
清代钮琇《觚賸·睐娘》记载:“薄饮不及蠡勺”,此处通过“蠡勺”强调饮食量极少,甚至不足一瓢,暗示人物处境艰难。
部分资料(如)提到“形容胃口大”,但此说法未见于权威典籍,可能为现代引申义,建议优先参考古籍用例。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觚賸》原文(参考、3、4)。
百谷王百人兵差笔挺博而不精唱和昌籙长嘶瓷实翠钱待业烦懑福慧俘庙凫舄俘系干涝个人股隔心关肃霜寒暄弘厚汇聚茎杆惊浸瘠弃酒虎诗龙卷扬机军哗揽泣棱角列荣黎朦龙攒镂心轮辉民安国泰驽弱平型关破片生支审语世累守政树懒私办悚切苏米添枝加叶妄妖文圣无知妄作暇刻先断后闻相对无言小敛淆紊泄剂惜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