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官员役使的“事力”(仆役)和俸禄。《北齐书·王琳传》:“ 孝昭 赐 琳 璽书,令镇 寿阳 ,其部下将帅悉听以行,乃除 琳 驃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扬州 刺史,封 会稽郡公 ,又增兵秩,兼给鐃吹。”按,据《隋书·百官志中》, 北齐 规定各级官僚“各给事力”,“给事力”亦作“给兵”,专供本官役使;“秩”则指俸禄。是以知此谓升官加禄之事。
“兵秩”是一个具有历史背景的复合词,其含义需结合古代官僚制度理解。以下是详细解释:
指古代官员享有的两种待遇:
该词源自北齐时期官僚体系的规定:
《北齐书·王琳传》记载,孝昭帝曾通过「增兵秩」提升王琳的待遇,即同时增加其仆役数量和俸禄标准。
需注意与军队层级关系(如所述)的区别:此处的「兵」特指供官员个人驱使的仆役,而非军事体系中的士兵等级。
《兵秩》是一个汉字词语,它通常用来形容军队或军官的等级、职务和排列顺序。这个词可以用来表示军队中各种不同级别的军官,也可以用来形容军队中不同部门或单位的等级的差别。
《兵秩》的拆分部首是“八”和“禾”,它们分别位于左右两边。根据《康熙字典》的统计,《兵秩》这个字一共有9个笔画。
《兵秩》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战争时期。当时,为了保持军队的纪律和管理,将军们根据军官的能力、功勋等因素来确定他们的职务和等级。这就形成了兵官的秩序和等级制度,从而衍生出了《兵秩》这个词。
《兵秩》的繁体字为「兵秩」。在繁体字中,字形上有一些微小的变化,但整体上仍然保持了原始的意思和用法。
根据古代汉字的写法,在古时候,《兵秩》的字形和现代有一些差异。例如,在古代,字形中的一些部分可能会有所变化,但整体上仍然保持了兵官的秩序和等级制度的含义。
1. 根据军队的兵秩,他被晋升为高级军官。
2. 他的兵秩被降低了,因为他犯了严重的错误。
组词:兵器、军秩、军衔。
近义词:兵阶、官阶。
反义词:无。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