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兵灾的意思、兵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兵灾的解释

战争的灾害。 汉 高诱 《<淮南子>序》:“会遭兵灾,天下棋峙,亡失书传。” 鲁迅 《故事新编·非攻》:“﹝ 墨子 ﹞沿路看看情形,人口倒很不少,然而历来的水灾和兵灾的痕迹,却到处存留。” 许地山 《春桃》:“四年前,乡里闹兵灾,全家逃散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兵灾,汉语复合词,由“兵”与“灾”组合而成,指战争引发的灾难性后果。该词最早见于古代文献,如《后汉书·窦融传》中“兵灾横纵”即指战乱带来的破坏。从字义构成看:

  1. “兵”本义为武器,引申指军事、战争。《说文解字》释“兵”为“械也”,段玉裁注“械者器之总名,兵者五兵之总名”,说明其核心含义与军事装备相关。
  2. “灾”在《说文解字》中被解作“天火曰灾”,原指自然灾害,后扩展至人为祸患,《国语·周语》中“天灾降戾”即包含自然与人为双重灾害概念。

组合成词后,“兵灾”特指军队交战造成的民生疾苦,如房屋焚毁、农田荒废、民众流离等。清代顾炎武《日知录》记载“兵灾之后,十室九空”,直观呈现战争对社会经济的摧毁性影响。现代汉语中,“兵灾”多用于历史叙述或文学描写,例如茅盾《子夜》中“江浙军阀混战带来的兵灾”即描述1920年代战争对江南地区的破坏。

网络扩展解释

“兵灾”是一个汉语成语,指战争带来的灾难和破坏,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兵灾”由“兵”(军队)和“灾”(灾难)组成,特指战争导致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严重后果。例如:“四年前,乡里闹兵灾,全家逃散了。”(许地山《春桃》)

二、详细解释

  1. 历史文献中的使用
    汉代高诱在《淮南子》序中提到“会遭兵灾,天下棋峙”,指战乱导致典籍散失。鲁迅在《非攻》中描述墨子沿途所见“水灾和兵灾的痕迹”,体现战争对社会的长期破坏。

  2. 具体表现
    包括房屋损毁、人口流离、经济崩溃等,如《儒林外史》中“兵灾之后,城垣倒塌,仓库毁坏”的记载。

三、使用场景

四、相关词汇

五、补充信息

英文可译为“disaster caused by war”。该词多用于书面语或历史叙述,现代口语中较少使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相关历史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首为郎贝叶偈伯公不挂眼不学好采油平台参革吹口哨谠辞垫陷东廧顿开茅塞多会二胡噩兆房廊犯难封豨修蛇浮论釜鏂刮骨鬼吹怀藏花罽加减乘除简能交杯盏交初教员假伪九回肠断拘梗均等砍瓜切菜宽叡莅会林务员龙頟侯聋喑鸾声鲁颂缕析女管家霹雷启白启轮轻轻,轻轻地拳头産品驱赫群起攻之任持事心束蒲为脯四棱铜符吏土性未了因渥汗巫媪务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