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氏春秋·疑似》载, 梁 北 黎丘 有奇鬼,善效人之子姪昆弟状。一人之市醉归,鬼效其子,扶而道苦之。归家酒醒,责其子不敬,子泣辩,乃悟为奇鬼所为。明旦又之市而醉,其真子恐父不能返,往迎之,其人望见,误奇鬼又来,拔剑刺死其子。后以“梁叟”为不察疑似之迹而铸成大错的典型人物。 唐 骆宾王 《畴昔篇》:“登高北望嗤 梁 叟,凭軾西征想 潘 掾。”
"梁叟"是一个具有典故色彩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字面拆解和典故来源两方面理解:
字面含义:
核心典故来源与深层含义: “梁叟”最著名的典故出自《吕氏春秋·开春论·疑似》篇(一说《列子·说符》亦有类似记载,但《吕氏春秋》更早更明确)。故事讲述: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位梁地的老人(即“梁叟”)被善于模仿人形的奇鬼所迷惑。第一次,鬼变成他儿子的样子,在他醉酒回家的路上折磨他。老人回家后责备儿子,儿子辩解并说明真相是鬼所为。第二天,老人特意去市上喝酒,想再遇鬼并杀之。结果他的真儿子担心父亲醉酒难归,前去迎接,老人误以为是鬼变的,拔剑刺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
现代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梁叟”一词本身并不常用作独立词汇。它主要出现在:
“梁叟”字面指梁地的老翁,但其核心含义源于《吕氏春秋》中一则著名的寓言故事。它象征着被表面假象所迷惑、无法辨别真伪,并可能因此做出错误判断甚至导致悲剧后果的人。理解“梁叟”的关键在于掌握其背后的典故及其蕴含的深刻教训。
参考来源:
“梁叟”一词在汉语中有两种不同的典故来源和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指代长寿且精神矍铄的老人
源于春秋时期梁国的一位老人,因其高寿和矍铄的精神成为老年人的象征。这一用法多用于褒义语境,强调年长者的健康与活力。
比喻因误会铸成大错的人
典故出自《吕氏春秋·疑似》:战国时梁地一位老人醉酒归家,被奇鬼假扮的儿子捉弄。次日其子前去迎接,老人误以为仍是鬼怪,拔剑误杀亲子。后世以此警示“不察疑似之迹”导致的悲剧。唐代骆宾王诗句“登高北望嗤梁叟”即用此典,含讽刺意味。
注意:两种含义分别源于不同文献,使用时应结合上下文。第一种侧重年龄特征,第二种侧重教训意义。查字典等工具书可能仅收录其中一义,需通过典故溯源全面理解。
崩丧才笔裁料嗔恚心丹室镫火颠跛都工钝椎夺劳鄂端饿隶发轿梵王宫封估赋归府望福宇告缺根牙磐错公实广圆海産汉东流横祸飞灾鸿疏荒年谷九慝林垂六律镂冰劚雪鸾殿蛮牌梦中梦铭诔抹利目瞪心骇偏照篇秩强盗箝口桥楼乞邻卿事寮秦九韶羣见区判桑门剑色宠数棊通厮脚儿土衡蔚炳危峨威凤僞人午酒舞曲相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