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泛酒的意思、泛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泛酒的解释

亦作“泛酒”。1.古代风俗。每逢三月三日,宴饮于环曲的水渠旁,浮酒杯于水上,任其飘流,停则取饮,相与为乐,谓之“汎酒”。 晋 束晳 《三日曲水对》:“昔 周公 城 洛邑 ,因流水以汎酒。故逸诗云:‘羽觴随波。’”参见“ 流觴曲水 ”。

(2).古人用于重阳或端午宴饮的酒,多以菖蒲或菊花等浸泡,因称“汎酒”。 前蜀 韦庄 《庭前菊》诗:“红兰莫笑青青色,曾向 龙山 泛酒来。” 唐 皎然 《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诗:“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明 杨慎 《渔家傲》词:“摘得金英来泛酒,西山爽气当窗牖,鬢插茱萸歌献寿。” 郭沫若 《蒲剑集·<蒲剑·龙船·鲤帜>》:“以菖蒲泛酒(俗间在酒中对以雄黄),不仅要保持身体的清洁,还要争取内心的芬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泛酒”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1. 字面含义:漂浮在酒上或酒中泛起的泡沫/漂浮物

    • “泛”指漂浮、浮起,“酒”即指酒类饮品。合起来指酒液表面漂浮的物体,如泡沫、渣滓或其他轻质杂质。例如:“新酿的酒,表面常泛着一层细密的泡沫。”
    • 来源依据:此释义基于“泛”和“酒”两个单字在汉语中的基本含义组合而成,符合汉语构词法。可参考《现代汉语词典》对“泛”的解释(漂浮)和对“酒”的解释(用粮食、水果等含淀粉或糖的物质发酵制成的含乙醇的饮料)。
  2. 文化/典故含义:特指古代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的一种风俗活动

    • 在这一天,人们常在水边举行宴饮活动。有时会将酒杯(觞)放在弯曲的水渠(曲水)中,让其顺流而下。酒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称为“流觞曲水”或“曲水流觞”。这个活动中,酒杯漂浮在水面上,因此也被称为“泛酒”或“浮杯”。
    • 此风俗最著名的记载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等人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举行的修禊活动,众人沿溪而坐,流觞赋诗,王羲之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
    • 来源依据:此释义源于中国古代特定的节俗文化。可参考:
      • 《汉语大词典》对“泛酒”的释义:“亦作‘泛酒’。古代风俗。于农历三月上巳日,宴饮于环曲的水渠旁,浮酒杯于水上,任其飘流,停则取饮。”
      •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 此记载描述了上巳节在水边宴饮、流杯的风俗。
      • 王羲之《兰亭集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这是对“流觞曲水”活动最著名的文学描述。

网络扩展解释

“泛酒”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一、古代风俗活动

指三月三日上巳节的宴饮习俗。人们在水渠旁宴饮时,将酒杯(羽觞)置于流水上,任其漂流,停在谁面前则取饮作乐。这一活动被称为“流觞曲水”,与“泛酒”密切相关。晋代束皙在《三日曲水对》中记载:“昔周公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可见其历史渊源。

二、节日特制酒饮

指重阳节或端午节时用菖蒲、菊花等植物浸泡的酒。例如:

其他说法

个别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泛酒”解释为“形容酒量大”,但此释义未见于古代文献或高权威来源,可能是现代引申义或误读。


提示:若需具体文献出处或更多诗句例证,可参考《三日曲水对》《庭前菊》等古籍,或通过权威词典(如汉典、沪江词典)进一步查证。

别人正在浏览...

跋队斩白本帮工扮装兵端补过财取层嶂斥叱除舍错辞谠人堆金叠玉鹅口疮讹阙福柄浮惰根底贵贱过滤寒风刺骨何不皇华戽篼湖沼家给民足缰络瘕气假仁假义计斗负才京堂济险开兴顝客拉手梨花帕头迁附耆寿耇老鸲目日程表睿赏弱不好弄塞鴈三告官势火石劫市门税诗席蔬饭澌澌竦杰涕涕王职隈碍畏义吾伊项领成宪廑谢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