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才学美盛之士。《三国志·吴志·陆绩传》:“ 绩 容貌雄壮,博学多识,星历算数无不该览。 虞翻 旧齿名盛, 庞统 荆州 令士,年亦差长,皆与 绩 友善。”《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 文帝 即王位,诛 丁仪 、 丁廙 并其男口” 裴松之 注引 晋 鱼豢 《魏略》:“﹝ 太祖 ﹞闻 仪 为令士,虽未见,欲以爱女妻之。”
“令士”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进行解释:
指才学美盛、德高望重的士人,多用于形容学识渊博且品行高尚的人。该词由“令”和“士”组成:
需区分“令士”与“命令士兵”等短语中的“令”字。后者为动词(如“军官命令士兵”),与“令士”含义无关。
若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三国志》相关篇章或汉语词典来源。
《令士》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令”和“士”。这个词语的意思是非常崇高、有才德的学者,也可以指代有名望的人。
《令士》的左边部首是“亻”(人字旁),右边部首是“士”(士字旁),共有9个笔画。
《令士》这个词语源自古代的官职称谓,最早见于《汉书·百官公卿表》。
《令士》的繁体字为“令士”。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有时采用古形写法“令士”,其中“令”字的右边部分写成了“口”字旁,而“士”字的右边部分写成了“口”字旁加上一个点。
1.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名令士。
2. 这位令士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1. 令士道:指令道德高尚、有学问的人。
2. 令士风:指学者风范,崇高的道德风格。
1. 士人:指才德高尚的人,也是古代儒家称谓之一。
2. 名士:指有名望的人,有才华的士人。
凡夫俗子:指普通人、平凡的人,没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学问修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