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笏的架子。 唐 冯贽 《云仙杂记·笏囊笏架》:“ 会昌 以来,宰相朝则有笏架,入禁中,逐门传遂至殿前,朝罢则置于架上。”
笏架是中国古代官员在朝会时用于放置笏板的专用器具,具体解释如下:
定义与用途
笏架是存放笏板的架子。笏(hù)是古代官员上朝时手持的狭长板状物,通常以玉、象牙或竹制成,用于记录奏事内容或礼仪规范。笏架则作为笏的收纳工具,常见于宫廷仪式中。
历史背景与使用场景
根据唐代冯贽《云仙杂记》记载,自唐武宗会昌年间(841-846年)起,宰相上朝时需携带笏架。官员入宫后,笏板会通过逐门传递至殿前,朝会结束后统一置于架上。这一流程体现了笏架的礼仪性和制度性。
结构与文化意义
笏架结构多为上下两层设计,材质可能为木制,兼具实用性与象征性。它不仅规范了笏板的存放,也反映了古代官员等级制度和朝会礼仪的严谨性。
相关延伸
“笏”作为礼器,其使用可追溯至周代,而笏架的记载多见于唐代文献,表明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制度演变。
总结来看,笏架是古代官僚体系中礼仪规范的具体体现,兼具功能性和象征性。若需进一步了解笏的形制或唐代官制细节,可参考《云仙杂记》等古籍原文。
笏架是一个汉字词语,是古代官员用来放置笏板的架子。它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分别是⺮(竹)和木,总共有15画。
笏架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其中“笏”指的是一种官员在朝廷上使用的授勋仪器,用来敲击地面以示敬意。而“架”则指的是支撑物。
在繁体字中,“笏架”应为「策架」。
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与现代汉字有所不同。在古时,笏架的写法是「筰架」。
以下是一些关于笏架的例句:
一些与笏架相关的组词包括:笏板、笏筹、笏策等。
在意义上与笏架相近的词语有:架子、支架、搁架。
反义词方面,与笏架相对的词语可能是没有固定架子的一些物件,比如,手持物品的。例如:扇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