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美德。《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子产 寓书於 子西 ,以告 宣子 曰:‘子为 晋国 ,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 侨 也惑之。’”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定谥》:“昔 周公 , 文王 之子,諡曰 文公 。苟有令德,不嫌同諡。” 清 刘大櫆 《程府君墓志铭》:“奕奕 程 宗,世继其美,传序及君,令德愷悌。”
(2).指有高尚道德的人。 汉 蔡邕 《上封事陈政要七事》:“太子官属,宜搜选令德,岂有但取丘墓凶丑之人?”
“令德”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美德
指高尚的品德或美好的德行。该释义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子产在书信中提到晋国应重视“令德”而非财物,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例如:“诚能勤修令德,系属人心”(出自的造句)。
有高尚道德的人
指具备卓越品德的人。汉代蔡邕在《上封事陈政要七事》中建议太子官属应选拔“令德”,即道德出众者。
其他补充
如需具体例句或文献出处,可参考《左传》、蔡邕著作等古籍,或查看上述来源中的详细引证。
《令德》(lìng dé)是一个汉字词语,************的品德和行为。下面将进一步介绍这个词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及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令德》的拆分部首是人(亻)和心(忄),它是一个由两个部首组成的汉字。它的总笔画数为13画,具体的书写顺序为:横、竖、撇、捺、横折钩、横、撇、横、撇、竖、撇、竖、横。
《令德》一词源于古代汉字演变而来,原义为命令和道德。在繁体字中,令的字形为令而德的字形为德,与简体字形有所不同。
在古代汉字书写形式中,有些变体写法,如令的古字形为令丶口,德的古字形为彳吉。这些古字形在现代使用中已经较少见。
他是一个具有高尚令德的人,无私地帮助他人。
令行禁止、德高望重、有令有德、令公德私等。
近义词:美德、善行、品德;反义词:恶果、恶行、恶行败德。
背偻徧历箄筏兵马籍冰消雪释迟早悼耄的博雕花玻璃冬大麦东生刚吐关提谷士合包河水不洗船鬟玉回周监视器教课金牀憬悟金蕉叶驹影快直枯松酪苍头陵鱼卵危沦波漫兴矛槊俛仰鸣铃南拳纳职奴産子平成僻澁跷辫子起名青鬓黥首色晕食不兼味食而不知其味诗丐世纪鼠疮水涯缩项鱼胎胞逃之夭夭铁菱团茅脱赚温良恭俭让先号后庆鲜甜啸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