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美德。《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子产 寓书於 子西 ,以告 宣子 曰:‘子为 晋国 ,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 侨 也惑之。’”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定谥》:“昔 周公 , 文王 之子,諡曰 文公 。苟有令德,不嫌同諡。” 清 刘大櫆 《程府君墓志铭》:“奕奕 程 宗,世继其美,传序及君,令德愷悌。”
(2).指有高尚道德的人。 汉 蔡邕 《上封事陈政要七事》:“太子官属,宜搜选令德,岂有但取丘墓凶丑之人?”
"令德"是汉语中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合成词,《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美德、高尚的品德",由"令"与"德"两个语素共同构成语义场。"令"在甲骨文中作跪听教诲之形,《说文解字》释为"发号也",引申出"美善"之义,《诗经·小雅·角弓》"此令兄弟"郑玄笺即注"令,善也";"德"字从彳从直从心,本义为"升、登",后经周代礼乐文明发展出道德内涵,《尚书·周书》"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即此义。二者结合形成的"令德",常见于先秦典籍,《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孔颖达疏"令德,谓令善之德",特指符合礼制规范的完美德性。
该词在经典文献中多用于赞颂圣贤,如《诗经·小雅·湛露》"显允君子,莫不令德"即赞美君子美德昭彰。汉魏以降逐渐演变为固定搭配,唐代孔颖达《五经正义》多次使用"令德"阐释经义,宋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亦以"令德"注解《大学》"明明德"之说,形成贯穿经学阐释史的学术话语。
现代汉语中,"令德"作为传承词保留在书面语体系,《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标注其为"书面语",释义延续古代"美德"核心义,常见于表彰性文告、学术论著及传统礼仪文书,体现汉语词汇系统古今相承的特性。该词的语义稳定性印证了中华文化对道德价值的持续重视,具有重要的语言学价值和文化学意义。
“令德”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美德
指高尚的品德或美好的德行。该释义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子产在书信中提到晋国应重视“令德”而非财物,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例如:“诚能勤修令德,系属人心”(出自的造句)。
有高尚道德的人
指具备卓越品德的人。汉代蔡邕在《上封事陈政要七事》中建议太子官属应选拔“令德”,即道德出众者。
其他补充
如需具体例句或文献出处,可参考《左传》、蔡邕著作等古籍,或查看上述来源中的详细引证。
百请邦极抱厦厅甂瓯碧茸补伏采菱呈本乘广成品锉工祷谢颠狂定处敦好飞合风华绝代粉金鹤头侧欢迸乱跳宦业回简回软豁劲嘉纳兼金简料精神满腹距捍揩拭郎官鲙捞着炼力美髯公朦胧孟青棒命世之才磨罗溺盆子啪嗒旁福潘岳髩频度崎嶔历落全士榷算山矾甥舅生什衰减庶汇説诱叹骇谈唠摊征桃华通会王寮销售量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