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水波。 南朝 陈 徐陵 《在北齐与杨仆射书》:“日者 鄱阳 嗣王,治兵匯派,屯戍沦波,朝夕牋书,春秋方物。”《旧唐书·刘晏传》:“漕引 瀟 、 湘 、 洞庭 ,万里几日,沦波掛席,西指 长安 。” 唐 顾况 《青弋江》诗:“凄清回泊夜,沦波激石响。”
“沦波”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文献中有所体现,以下是综合解释:
基本含义
根据多数词典解释,“沦波”指水波,尤其强调水面的波纹或波浪形态。例如《汉语大词典》提到该词用于描述水流动态,如南朝陈徐陵的“屯戍沦波”和唐代顾况的“沦波激石响”。
字义解析
文献用例
该词多见于古代诗文,如:
可能的引申义
个别资料(如)提到“沦波”可引申为“人或物被水流冲击而陷入困境”,但此用法在古籍中未见明确例证,可能是现代语境下的扩展解释,需谨慎使用。
“沦波”的核心含义是水波,多用于古典文学或历史文献中描述自然景象。若需引用引申义,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并标注来源。
《沦波》是一个古汉语词语,意思是被波涛冲击、卷入、沉没。它通过描述人们在波涛中遭受意外、不幸等困境来表达一种被动、沉沦的状态。
《沦波》的拆分部首是“水”和“王”,其中“水”是左侧部首,表示与水相关;“王”是右侧部首,表示事物的主导地位。该词共有8个笔画。
《沦波》一词源于古代文献《诗经》中的《周南·桃夭》:“沦溺为注,维心则忧。”繁体字形为「淪波」。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对于《沦波》,古时候的写法是「淪波」,其中「淪」是由「水」和「侖」组成,表示沉没沦陷;「波」表示水的波浪。
1.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乘风而举,翱翔至于无穷;沃然而泽,涤荡服食。
2. 江河行地,低洼的平原沦波成海。
3. 飘渺的海杂着人间沦波。
沦溺、沦陷、波涛、波澜、溺海、溺水、海浪
沉沦、沉湎、陷落、卷入、沉没、迷失、淹没
拯救、脱险、逃脱、幸免、登上、升腾、升华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