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民的意思、兵民的详细解释
兵民的解释
(1).指壮丁。 宋 苏舜钦 《吴越大旱》诗:“復闻籍兵民,驱以教战力。”
(2).士兵和民众。 毛6*泽6*东 《论持久战》:“兵民是胜利之本。”
词语分解
- 兵的解释 兵 ī 武器:兵器。兵刃。兵不血刃(兵器上面没有沾血,指不经过战斗而取得胜利)。 战士,军队:兵士。兵卒。兵丁。兵戎相见(指武装冲突)。 与军事或战争有关事物的统称:兵法。兵家。兵机。兵衅(战争的争端)。兵书。兵谏(进谏时以武力要挟,迫使必从)。兵荒马乱。兵贵神速。 卒 笔画数:; 部首:八; 笔顺编号:
- 民的解释 民 í 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人民。民主。民国。民法。公民(在一国内有国籍,享受法律上规定的公民权利并履行公民义务的人)。国民(具有国籍的人)。 指人或人群:居民。民族。 劳动大众的,非官方的:民间。民歌。民谚。民风。民情。 某族的人:汉民。回民。 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农民。渔民。 非军事的:民品。民航。 同“苠”。 官 笔画数:; 部首:氏; 笔顺编号: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兵民汉语 快速查询。
网络扩展解释
“兵民”一词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综合多来源信息整理如下:
一、基本释义
-
指壮丁
即被征召服役的成年男子。此释义源自宋代文献,如苏舜钦《吴越大旱》中“復闻籍兵民,驱以教战力”,反映古代征丁制度。
-
士兵与民众的合称
强调军队与百姓的结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成为经典论述,体现军民协作的重要性。
二、延伸与文化内涵
- 历史应用:古代常将兵民用于军事动员,如隋炀帝时期因滥用兵民导致社会动荡;新中国成立后,军队也承担经济角色,如参与生产建设(需注意此为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描述)。
- 军民关系象征:部分词典将其作为成语,指代“军民团结”的国家基石理念。
三、权威出处与引用
- 文学出处:宋·苏舜钦诗句。
- 现代理论:毛泽东军事思想中的核心观点。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高权威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兵民》这个词是指士兵和民众,表示军队和民众之间的关系。这个词的拆分部首为“八”和“㡭”,笔画数为9。它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汉字发展过程中,其中“八”表示军队,而“㡭”则代表人民或百姓。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保持不变。古时候汉字中,“八”字写作八,表现为两个横画相连;而“㡭”,则写作仌,是由丨、丨、㇇组成。一个关于《兵民》的例句是:"兵民一家,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敌。" 其中,“兵民”指的是军人和民众,表示他们共同对抗外敌。与“兵民”相关的组词有:"军队"、"百姓"等。近义词可以是"士兵",反义词可以是"敌军"。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