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甑的意思、覆甑的详细解释
覆甑的解释
倒置的甑。喻环境闭塞。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其事虽天之明,而人处覆甑之下,焉识至言哉。”
词语分解
- 覆的解释 覆 ù 遮盖,蒙:覆盖。覆溺。覆蔽。覆被(遮盖,喻恩荫)。覆庇。 翻,倾倒,败,灭:覆舟。颠覆。覆灭。覆辙(翻过车的道路,喻曾经失败的做法)。覆没(?)。覆水难收。覆巢无完卵(喻灭门之祸,无一得免,亦
- 甑的解释 甑 è 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底部有许多透蒸气的孔格,置于鬲上蒸煮,如同现代的蒸锅:甑尘釜鱼。 〔甑子〕现在蒸饭用的木制桶状物,有屉而无底。 蒸馏或使物体分解用的器皿:曲颈甑。 笔画数:; 部首:瓦;
专业解析
“覆甑”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汇,其含义可以从字面和比喻两个层面来理解:
-
本义:
- 指倒扣放置的甑。“甑”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蒸煮食物的陶制炊具,形状类似于现代的蒸锅,底部有孔以通蒸汽。在使用或存放时,有时会将其倒扣放置。
- 此义项直接来源于“覆”(覆盖、倒扣)和“甑”的组合。
-
比喻义(更常用且具文学色彩):
- 比喻毫无价值之物或无用之物。这个比喻义来源于一个著名的典故:
- 典故来源: 东汉学者班固在《汉书·扬雄传》中记载,扬雄耗费巨大心力写成《太玄》和《法言》两部著作,但当时的人并不重视。有人嘲讽说,这些书恐怕只能用来盖酱缸(“覆酱瓿”)。后来,“覆瓿”或“覆甑”就用来比喻作品不受重视、没有价值或毫无用处。
- 核心含义: 强调某物(尤其是著作、文章等)如同废弃的甑一样,只能用来盖东西(遮灰、压物),失去了其原本的功能和价值,引申为毫无价值、不被重视。
例句(体现比喻义):
- 清 王闿运 《<桂阳州志>序》:“方志庸猥,几于覆甑。” (意思是地方志书写得平庸低劣,几乎成了毫无价值的废物。)
- 来源参考:《汉语大词典》(第9卷 第123页)收录此例句及释义。
- 形容某些粗制滥造、无人问津的书籍或文章为“覆甑之作”。
权威来源参考:
- 《汉语大词典》(权威大型汉语词典): 对“覆甑”一词有明确收录和解释,包含其本义和比喻义,并引用了古代文献(如《汉书》典故及后世用例)作为书证。这是解释该词最权威的辞书依据。
- 《辞源》(侧重古汉语语源): 会重点解释“覆甑”或“覆瓿”典故的来源(出自《汉书·扬雄传》),阐明其比喻无用之物的由来。
- 《汉语大字典》(侧重字形字义): 在解释“甑”字时,可能会提及“覆甑”作为其使用方式之一,并引申出其比喻义。
“覆甑”一词的核心含义是指倒扣的蒸食陶器(甑),但其更深刻且常用的意义是比喻毫无价值、不被重视、只能废弃搁置的东西,尤其常用于形容不被认可的著作或文章。这个比喻义源于东汉扬雄著作遭人轻视的著名典故。
网络扩展解释
“覆甑”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fù zèng,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1.字面意义
“覆”意为倒置,“甑”是古代蒸食的瓦器,整体字面指“倒扣的甑”。
2.比喻意义
比喻环境闭塞、与外界隔绝的状态。例如晋代葛洪《抱朴子·论仙》中提到的:“其事虽天之明,而人处覆甑之下,焉识至言哉?”,意指即使真理如天空般明朗,但若人处于闭塞环境中,也难以理解。
3.用法特点
- 语境:多用于文学或论述中,强调因环境限制导致的认知局限。
- 现代延伸:可借指信息封闭、思想受限的情境。
4.相关词语
如“釜鱼甑尘”“甑生尘”等,均与“甑”相关的成语,多含困顿、闭塞之意。
该词通过具体器物(甑)的倒置状态,生动比喻封闭环境对人认知的制约,常见于古典文献中的批判或反思性表达。
别人正在浏览...
安抚北卷贝帙部款昶衍朝序驰教村伍大八洲典将独峯驼翻改风清弊絶粉剂佛头菊功程光昭蝴蝶装洄水涡江海奖赏焦忧交誉价银解位竞火树酒床机晤辑熙夸耀懒货烂纸老学吏气慕利南牀蹑等女牀旁车前达悭贪去任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入朝三纲五常丧陨三异山王赦释石斛狩猎谁家子黍离桃李遍天下顽涎瓦匜慰问团文书爻五羊皮香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