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通灌注。《宋书·长沙成王义欣传》:“ 肃 伐木开榛,水得通注,旱患由是得除。”
“通注”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内容详细解释:
“通注”指流通灌注,多用于描述水流或液体畅通无阻的状态,也可引申为事物之间的贯通与连接。例如《宋书·长沙成王义欣传》中提到:“肃伐木开榛,水得通注,旱患由是得除”,即通过疏通水道使水流贯通,消除旱灾。
“通”在古汉语中含义丰富,包括:
主要用于描述水流、渠道的疏通,或比喻事物(如信息、资源)的畅通传递。现代使用较少,多见于古籍或特定语境中。
如需进一步了解“通”的详细字义或历史用例,可参考权威字典或文献。
《通注》是一本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注释性著作,特指清代黄宗羲所著的《明史通考注释》。该书全面解读了明代的历史及相关人物事件,可视为一部非常重要的研究资料。
《通注》这个词可以拆分成两个部首,分别是「言」和「木」。其中,「言」是指声音、语言的意思,「木」则是指与木材、森林相关的意思。按照这个拆分,「通注」的总笔画数是11画。
《通注》一词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写作风格,其中「通」指概括、通达,「注」指解释、注释。这个词汇用来形容一种注释性的著作,旨在对某一领域的重要著作进行全面解读与分析。
《通注》这个词的繁体字形为「通註」。在繁体字中,「註」是「注」字的繁体形式,与简体字形不同,其总画数为13画。
在古时候,「通注」这个词的写法稍有不同,其形式为「通註」。「通」字的古时候写法为「辶」字底下加上「甬」字,「註」字则是由「言」字和「主」字组成。整体而言,其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与现代有一些差异。
以下是一些使用「通注」这个词的例句:
1. 他撰写了一本《通注》,对这一部古籍进行了全面解析。
2. 在他的《通注》中,黄宗羲详细解读了明代历史中的重要事件。
3. 这本《通注》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以下是与「通注」相关的一些词语:
1. 组词:通行、注解、通报
2. 近义词:详注、解释、阐释
3. 反义词:概略、摘要、简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