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说 颜驷 于 汉文帝 时为郎,历 文 、 景 、 武 三世,未获升迁,老于郎署。参阅《汉武故事》。后以“潜郎”指怀才不遇的人。 唐 钱起 《重赠赵给事》诗:“应念潜郎守贫病,常悲休沐对蓬蒿。” 清 丘逢甲 《岁暮杂感》诗之六:“一曲昇平泪万行,风尘戎马厄潜郎。”
“潜郎”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背景可结合历史典故及文学引用进行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潜郎”指怀才不遇、长期未获晋升的人,常用于形容有才能却因际遇不佳而埋没的人才。
典故来源
该词源自《汉武故事》中的记载:西汉官员颜驷在汉文帝时担任郎官,历经文帝、景帝、武帝三朝,始终未被提拔,直至年老仍居郎署。后世以“潜郎”代指类似境遇的人。
字义分析
文学引用
唐代诗人钱起在《重赠赵给事》中写道:“应念潜郎守贫病”,清代丘逢甲《岁暮杂感》也有“风尘戎马厄潜郎”之句,均以“潜郎”表达对怀才不遇者的慨叹。
历史背景
汉代郎官多为候补官职,需通过考核或机遇晋升。颜驷的经历反映了古代官僚体系中人才选拔的局限性,使“潜郎”成为失意文人的典型意象。
“潜郎”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的浓缩,更承载了古代文人对自身境遇的隐喻,常见于诗词中以抒怀才不遇之愤懑。
《潜郎》是一个汉语词语,意为“暗中潜入的男子”。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暗中进行活动、突袭、侦察等任务的男性。
《潜郎》由部首“水”和“⻍”组成。水部表示与水或液体相关的义项,⻍是一个罕见的部首,表示“人”。这个字总共有13个笔画。
《潜郎》的来源较为模糊,可能是由古代战争时期的军事术语演变而来。在繁体字中,此词以「潛郎」表示。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会有一些差异。对于《潜郎》这个词,可能会有类似「潛郞」「潜郞儿」的写法。
1. 战争期间,潜郎秘密潜入敌营进行侦查。
2. 这支特种部队由潜郎组成,专门从事暗中突袭任务。
1. 潜伏:暗中潜藏,隐蔽在内部等待时机行动。
2. 潜行:暗中行动,不引起注意地前进。
3. 潜入:秘密地进入某个地区或组织。
1. 隐士:隐藏自己的人,也表示远离尘世。
2. 特工:从事特殊任务的秘密行动人员。
显露:不再隐藏或秘密,公开地展现。
明眸:好奇地盯视着某物,把它的一切看得清清楚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