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shbasin;washbowl] 一种用于洗手、脸的盆
洗脸用的盆。《儿女英雄传》第四回:“如今看了看那木盆实在腌臢,自己又不耐烦再去拿那脸盆、饭碗的这些东西。” 丁玲 《母亲》四:“ 于敏芝 捧着一脸盆红透的李子吃力的在她们后边追了过来。”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脸盆汉语 快速查询。
"脸盆"是汉语中常用的生活器具名词,指用于洗脸、清洁面部的敞口容器。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释义,其核心定义为"盥洗时接水用的盆,多为圆形,材质有搪瓷、塑料等"。从器物特征分析,脸盆需具备以下三个典型属性:敞口便于取水、深度适中防止溅洒、容量约5-8升适配日常使用。
在历史沿革方面,《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记载,该词最早见于明代《醒世恒言》,印证其作为独立盥洗器具的专称至少已沿用六百年。传统材质以木制为主,20世纪搪瓷脸盆普及后形成现代常见形制,相关演变过程在《中国民俗文化》(中华书局)中有详细器物考证。
当代语境下,该词常与"面盆"混用,但《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特别指出地域差异:北方方言多称"脸盆",而吴语区惯用"面盆"。作为重要的家居器物,其在民俗中承载特殊象征意义,如《器物与生活》(三联书店)所述,传统婚嫁习俗中红色搪瓷脸盆常作陪嫁品,取"红红火火"之吉兆。
现代工业标准中,依据《家居用品分类与代码》(GB/T 30227-2013),脸盆属代码06类盥洗器具,需符合QB/T 2034-2012《搪瓷面盆》的耐热、防锈等质量要求。随着卫浴设施革新,该词衍生出新组合词"脸盆架""折叠脸盆"等,相关术语演变可参考《现代家居用品图鉴》(轻工业出版社)。
“脸盆”是一个中文词汇,指日常生活中用于洗脸、洗手或盛水的容器。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由“脸”和“盆”组合而成,字面意为“洗脸用的盆”。传统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缘较浅,便于双手掬水使用。现代脸盆材质多样,包括塑料、搪瓷、不锈钢等。
用途扩展
除洗脸外,也用于洗脚、洗涤小件衣物、接水或临时存放物品。例如:在停水时储水,或作为临时容器盛放水果等。
文化关联
在民俗中,脸盆曾作为婚嫁用品(如“子孙盆”寓意多子多福)。某些方言区(如吴语)称“面盆”,而北方更常用“脸盆”。
现代演变
随着固定式洗手台的普及,移动式脸盆使用场景减少,但在宿舍、露营等场景仍常见。部分设计增加防滑底纹、折叠功能等改良。
若需了解具体材质工艺或历史演变,建议补充更具体的问题方向。
宝利八一三事变贬贱匾扎比作超躐焯燿垂绅正笏俶献此而可忍,孰不可忍钉牢犯得着烦扰福善祸淫感悟钩抉谷饱火絶剪修金姿鸡旗纠集急章拘诸句追开禁框子狼嗥鬼叫拉手沦漂罗绣牧民牛鞭辟兵潜龙跷跷板桼雕青夜塙切三请诸葛亮三室沙滤器射虱世道驶动是非场水漏私政探业田器调侃儿听其自便体探通职图件吞啮驼鼓脱头脱脑突梯滑稽猬毛鶱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