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龙的意思、潜龙的详细解释
潜龙的解释
(1).谓阳气潜藏。《易·乾》:“初九,潜龙勿用。” 李鼎祚 集解引 马融 曰:“物莫大於龙,故借龙以喻天之阳气也。初九,建子之月,阳气始动於黄泉,既未萌芽,犹是潜伏,故曰潜龙也。” 唐 吕岩 《忆江南》词:“长生术,初九秘潜龙。慎勿从高宜作客,丹田流注气交通。”
(2).比喻圣人在下位,隐而未显。《乐府诗集·燕射歌辞二·食举歌》:“瑞徵辟,应嘉钟,舞云凤,跃潜龙。”《旧唐书·文苑传上·谢偃》:“勿忘潜龙之初,当怀布衣之始。”《三国演义》第九一回:“昔 太祖武皇帝 ,创立基业,本欲立 陈思王 子建 为社稷主;不幸奸谗交集,岁久潜龙。”
(3).比喻贤才失时不遇。《后汉书·马融传》:“聘畎亩之羣雅,宗重渊之潜龙。” 李贤 注:“潜龙,喻贤人隐也。” 清 顾炎武 《送李生南归寄戴笠王锡阐二高士》诗:“潜龙犹在水,别鹤已来 秦 。” 廖仲恺 《壬戌六月禁锢中闻变有感》诗:“咏到潜龙字字悽,那堪重赋井中泥。”
词语分解
- 潜的解释 潜 á 隐在水面下活动:潜水。潜泳。潜坝。潜行(a.在水面以下行动;b.在外边秘密行动)。 隐藏的,秘密地:潜藏。潜伏。潜遁。潜逃。潜力。潜心。潜师。潜在。潜台词。潜移默化。 姓。 笔画数:; 部首
- 龙的解释 龙 (龍) ó 传说中的一种长形、有鳞、有角的神异动物,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作雨:龙舟。龙灯。龙宫。龙驹(骏马,喻才华出众的少年)。画龙点睛。龙蟠虎踞。 古生物学中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
专业解析
"潜龙"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阐释:
一、字面本义
指潜伏在水中的龙。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神圣、强大的象征,但在未得其时或未成长完全时,会潜藏于深渊或水底,蓄积力量而不显露。此义强调龙处于隐伏、未发迹的状态。
二、文化象征(源自《周易》)
特指《周易·乾卦》第一爻的爻辞:"初九:潜龙勿用"。此处"潜龙"是重要的哲学意象,象征:
- 隐而未显的德行或才能:君子或贤者尚未遇到合适的时机,或自身修养、能力尚未完备,故隐藏不露。
- 韬光养晦的处世智慧:在条件不成熟、环境不利时,应像潜龙一样沉潜蓄力,等待时机,不宜轻举妄动("勿用")。
- 事物发展的初始阶段:代表乾卦(象征天、阳、刚健)发展的最初状态,蕴含巨大潜力但尚未显现。
三、引申与比喻义
- 怀才不遇的贤士或英雄:指有杰出才能但尚未被赏识、未被任用的人。例如:"潜龙在渊,待时而动"。
- 未崭露头角的人才:常用来比喻有巨大发展潜力但暂时未显现的年轻人或事物。
- 隐藏的实力或待发的状态:强调事物处于积蓄能量、准备勃发的阶段。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中国最权威的大型汉语语文辞典之一)对"潜龙"的释义明确包含"比喻圣人在下位,隐而未显"及"借指有大才而未能见用于世者"。
- 《周易》(《易经》):作为"潜龙"文化象征意义的直接源头,《乾卦》的爻辞及其历代注疏(如魏王弼注、唐孔颖达疏)是理解其哲学内涵的根本依据。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收录该词条,释义包含"比喻有大德的君子未为世用"。
- 历代文学典籍:如《文选》、《后汉书》等古籍中均有使用"潜龙"比喻贤才隐伏的例证。
网络扩展解释
“潜龙”是一个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概念,其含义可从多个角度解析:
一、本义与起源
“潜龙”最早出自《周易·乾卦》初九爻辞“潜龙勿用”,指阳气潜藏于地下的状态。古人以龙象征自然界的阳气,冬季时阳气蛰伏,故称“潜龙”。
二、核心象征意义
- 隐而未显的圣人
比喻有德才者暂处低位,如《乐府诗集》用“跃潜龙”暗指未登基的帝王。
- 贤才未遇时机
指有才能者因时运不济而未被重用,如《后汉书》以“潜龙”喻隐逸贤士。
- 潜在力量与成长阶段
现代引申为隐藏的潜力,如形容城市发展时用“潜龙腾渊”展现蓄势待发的状态。
三、深层文化内涵
《周易》中“潜龙勿用”强调隐忍与积累的重要性。如指出:处于“潜龙”阶段需修炼本领、等待时机,过早显露可能招致风险。这与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相通。
四、现代应用
- 姓名寓意:象征内敛的潜能与未来成就。
- 文学意象:用于描述隐藏的势力或转折前的沉寂状态。
- 处世哲学:提醒人在能力不足或环境不利时韬光养晦。
示例诗句
“咏到潜龙字字悽,那堪重赋井中泥”(廖仲恺)
“长生术,初九秘潜龙”(吕岩)
通过不同语境,“潜龙”既承载着传统哲学智慧,又衍生出适应现代语境的丰富意涵。
别人正在浏览...
变局不毇草皮钞选床头柜储聚大同市點用鹗表恶单二蚀封建论隔山观音大士辜恩负义骇状殊形汗脚何妥车泓渟怀衽鉴古见晛坚坐极福禁备敬姜犹绩寄书枯偃拉近胡凉伞舲船临涖六阳会首龙腾虎掷峦冈贸易额牵絓佥院气锤齐梁圈圈石矶失寝石畬时疫熟泥说破嘴数让宿愿台甫天后庭参颓息徒袒五情香槟酒萧疏嚣庶卸载隙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