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鼓的意思、驼鼓的详细解释
驼鼓的解释
(1).设在骆驼背上的鼓。 元 袁桷 《龙虎台》诗:“前行节驼鼓,执御各在手。” 元 杨允孚 《滦京杂咏》之三一:“日光未透香烟起,御道声声驼鼓来。”《元史·舆服志二》:“驼鼓……﹝骆驼背﹞上施一面有底铜掆小鼓,一人乘之,繫以毛绳。凡行幸,先鸣鼓于驼,以威振远邇。”
(2).即鼍鼓。战鼓。《西游记》第六回:“那阵上旌旗闪闪,这阵上驼鼓冬冬。”一本作“ 鼉鼓 ”。
词语分解
- 驼的解释 驼 (駝) ó 指“骆驼”:驼峰(骆驼背部高起的肉峰)。驼毛。驼铃。双峰驼。 身体前曲,背脊突起像驼峰:驼背。 笔画数:; 部首:马; 笔顺编号:
- 鼓的解释 鼓 ǔ 打击乐器,圆柱形,中空,两头蒙皮:鼓乐(?)。鼓角(僶 )。大鼓。 形状、声音、作用像鼓的:耳鼓。石鼓。 敲击或拍打使发出声音:鼓吹。鼓噪。 发动,使振作起来:鼓励。鼓动。鼓舞。一鼓作气。 高
专业解析
驼鼓,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核心含义:
-
驼载之鼓:
- 释义: 指古代安置在骆驼背上敲击的鼓。这种鼓通常用于仪仗队伍或军事活动中,利用骆驼行走时身体的自然起伏,使鼓槌自动敲击鼓面发声。
- 历史背景: 驼鼓是古代卤簿(帝王或高官出行时的仪仗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唐代的宫廷仪仗中较为常见。它象征着威仪和异域风情。唐代文献如《新唐书·仪卫志》中有关于仪仗队中使用驼鼓的记载。
- 来源参考: 释义依据《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对“驼鼓”条目的解释,并结合古代典章制度文献如《新唐书》的相关记载 。故宫博物院藏唐代陶骆驼载乐俑等文物也直观展示了驼载乐器的形态 。
-
驼形鼓座:
- 释义: 指鼓架(鼓座)被制作成骆驼形状的鼓。这种鼓并非由骆驼背负,而是其底座或支架被塑造成骆驼的形象。
- 形制特征: 这类驼鼓更侧重于鼓架的装饰艺术性,骆驼造型常带有写实或象征意义,多见于宫廷陈设或特定礼仪场合。
- 来源参考: 此释义同样基于《汉语大词典》的收录,并在研究中国古代乐器和工艺美术的学术著作中有所体现,如王克芬《中国舞蹈史》等著作在讨论宫廷乐舞时会涉及此类乐器形制 。
“驼鼓”一词在汉语中主要指古代两种与鼓相关的器物:一是实际由骆驼背负、在行进中发声的鼓,主要用于仪仗;二是鼓座为骆驼造型的鼓,主要作为陈设或礼仪用乐器。该词现已不常用,属于历史词汇。
网络扩展解释
“驼鼓”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具体需结合历史文献和语境理解:
一、设在骆驼背上的鼓
-
功能与结构
元代文献记载,驼鼓是安装在骆驼背上的小型铜制鼓具,由一人乘骆驼执掌,通过毛绳固定。主要用于皇帝出行(“行幸”)时鸣响,以彰显威仪、震慑远近。例如《元史·舆服志》提到:“凡行幸,先鸣鼓于驼,以威振远迩。”
-
文学记载
元代诗人袁桷的《龙虎台》诗中有“前行节驼鼓,执御各在手”之句,描述仪仗队中驼鼓的使用场景;杨允孚的《滦京杂咏》也提到“御道声声驼鼓来”,反映其作为皇家仪仗的一部分。
二、即“鼍鼓”(战鼓)
- 同音替代
在古籍中,“驼鼓”有时通假为“鼍鼓”。“鼍”指扬子鳄,其皮可制鼓,故“鼍鼓”指代战鼓。例如《西游记》第六回描写天庭与孙悟空的战斗时写道:“那阵上旌旗闪闪,这阵上驼鼓冬冬。”此处“驼鼓”实为“鼍鼓”,指战场上的战鼓。
其他解释的辨析
部分现代资料(如)将“驼鼓”解释为形容人身材魁梧的成语,但此用法缺乏古籍依据,可能是对词义的引申或误传。建议以历史文献中的释义为主。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元史》《滦京杂咏》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百木帮同裱画匠蔽芾笔墨横姿兵镇材卒藏昂垂弧等望定身法东山屐短绌断简放粥匪帮肥润服度服辂刚罫膏粱纨袴根底宫簟遘际狗事硅胶滚账晃眼猢狲入布袋叫呼截鹤续凫戒坛进修生坰野枯鱼之肆旒旗寠儒毛毛楞楞泥银闝妓平均铅丸阙车融怡三棱镜散生日扫松色叫寿夭私鬻袒肩腾波挺举头痛脑热微迹五城乌麻侮辱晓河小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