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三事变的意思、八一三事变的详细解释
八一三事变的解释
亦称“淞沪会战”。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为了占领中国的经济中心,迫使国民政府投降,于8月13日大举进攻上海。中国守军奋起抵抗,淞沪抗战爆发。国民政府下达全国总动员令,调集七十万大军投入淞沪战场。日军兵力也增至三十万。11月5日,日军一部从杭州湾登陆,迂回守军侧后。中国守军被迫撤退。12日,淞沪陷落。
词语分解
- 事变的解释 ∶突然发生的重大政治、 军事性事件七七事变 ∶泛指事物的变化;世事的变迁研究周围事变的联系从其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响导。;;《改造我们的学习》详细
网络扩展解释
八一三事变(又称“淞沪会战”或“第二次上海事变”)是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军为扩大侵华战争,在上海发动的军事进攻,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的重要转折点。以下是详细解释:
1.时间与背景
事变发生于1937年8月13日,结束于同年11月12日。此前,日本已制造“七七事变”侵占华北,企图通过进攻上海威胁国民政府核心区域(南京),迫使中国屈服。
2.导火索:虹桥机场事件
1937年8月9日,日本海军陆战队中尉大山勇夫与士兵斋藤要藏驾车强闯上海虹桥机场,被中国守军击毙。日军以此为借口,要求中国撤军并拆除防御工事,遭拒后于13日发动进攻。
3.战争经过
- 初期冲突:日军以租界为依托,向闸北、江湾等地进攻,中国守军(张治中部)奋起反击。
- 规模扩大:国民政府调集70万军队,日军增兵至30万,双方展开激烈拉锯战。
- 转折与撤退:11月5日,日军从杭州湾登陆包抄,中国军队被迫撤退,上海于11月12日沦陷。
4.影响与意义
- 粉碎日军速胜计划:中国军民浴血奋战三个月,毙伤日军5万余人,打破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妄想。
- 推动全面抗战:事变促使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全国抗日统一战线加速形成。
- 国际关注:上海作为国际都市,战事引发西方列强对日本侵华的警惕。
5.历史评价
八一三事变是抗日战争从局部冲突转向全面抗战的关键节点,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御侮的决心,也为后续持久抗战奠定了基础。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权威历史资料或相关研究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八一三事变是指1931年8月1日发生在中国东北的一系列事件,也被称为“*********事变”。下面将给出你所需的各个方面的信息。
- 词义:八一三事变指的是日本军队于1931年8月1日炸毁中国东北的沈阳铁路及守军驻扎点,从而给日本提供了一个借口开始侵略中国东北的行动。
- 拆分部首和笔画:八一三事变的“八”字拆分部首为“儿”,笔画为二;“一”字拆分部首为“丨”,笔画为一;“三”字拆分部首为“一”,笔画为一。
- 来源:八一三事变来源于日本军队以侵略东北为目的,在沈阳铁路发动的一系列军事行动。
- 繁体:八一三事变的繁体字为「八一三事變」。
- 古时候汉字写法:八一三事变的古时候汉字写法与现代写法相同,没有差别。
- 例句:八一三事变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对于中国的抗日战争有着重要的影响。
- 组词:八一三事变可以组成一些相关词语,如八一三事变胜利纪念日、八一三事变的影响等。
- 近义词:八一三事变的近义词可以是“*********事变”。
- 反义词:八一三事变的反义词不常用,因为它是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
希望以上回答能满足你的需求!如有其他问题,欢迎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盦生白阁傍人篱壁辩献猜贼舛谬楚女腰肢除却词笺翠蓝麤束宕冥得亡敦敕方案方幅繁忙翻引钱凡最膏脣拭舌膏香贯铁海外关系旱水晶话流惶駴煌扈花头蹇躄降嘏焦峣几多津贴具庆下烂腐浪舌励精李摩云灵旂蛮獠毛脚女婿筢子朴击愆佚青绳穷工极巧七擒七纵删略石桂睡蛇讨底,讨底儿天宜题扁退私稳产五里雾五痔险乎斜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