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兵士的名籍。 唐 韦元甫 《木兰歌》:“老父隶兵籍,气力日衰耗。” 明 高启 《问潮州迁客消息》诗:“名姓未看兵籍落,音书忽附估船还。” 梁启超 《中国改革财政私案》附《八旗生计问题》:“而旗人亦以久隶兵籍之故,不能独立营生。”
“兵籍”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指古代军队中登记士兵信息的簿册或管理制度,主要包含士兵的姓名、隶属关系、服役状态等基本信息。这一制度是古代军事组织管理的重要基础。
功能与作用
兵籍制度用于管理军队编制、人员调配及军力统计,确保军队数量和战斗力。例如唐代韦元甫《木兰歌》中提到“老父隶兵籍”,表明兵籍是士兵身份的官方记录。
历史背景
古代兵籍与户籍类似,但专门针对军人,如明代高启的诗句“名姓未看兵籍落”,反映了士兵脱离军籍的状态。清代八旗制度中,旗人因长期隶属兵籍而难以独立谋生,说明兵籍的约束性。
兵籍的“籍”原指登记册(如《木兰歌》中的“名籍”),后延伸为隶属关系。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历史或文学语境,日常使用频率较低。
兵籍是一个汉字词语,通常指代军队编制、管理和人员资料的记录和档案。
兵籍的部首是八(bā),总笔画数为十(shí)。
兵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古时候的战争需要有组织的军队进行统一指挥,因此需要有相应的军事编制和人员管理体系。兵籍作为一种记录和管理军队编制和人员的手段,逐渐形成并广泛应用。
兵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兵籍」。
在古代,兵籍的写法可能存在一些差异。但是整体来说,兵(bīng)的形状基本类似于现代汉字中的八,籍(jí)的形状则与现代相似。
1. 军队中每个士兵都要登记在兵籍上。
2. 他的家庭成员都被兵籍所列,因此他也无法逃避入伍的命运。
1. 兵籍管理:指对军队编制和人员资料进行登记、更新和维护的管理工作。
2. 兵籍记录:指将军队编制和人员情况按照一定规范和格式进行记录和保存。
3. 兵籍档案:指保存军队编制和人员资料的档案。
军籍:指军人的身份和编制信息。
兵役:指国家对公民的军事服役义务。
平民:指没有加入军队、没有军人身份的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