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粮廪的意思、粮廪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粮廪的解释

粮食。《晋书·食货志序》:“帝于是始疑有司盗其粮廩,乃亲于御前自加临给,饥者皆泣曰:‘今始得耳。’”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十:“时监军 吴延詔 以为时平境安,当无事之际,虚费粮廩,亟命撤警。”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粮廪是汉语中的复合词,由“粮”和“廪”二字组成,专指古代储存粮食的官方仓库及其储备的粮食,具有鲜明的制度与文化内涵。以下从语义、功能及典籍引用三方面详释:


一、字义解析

  1. 粮(糧)

    本义为旅行时携带的干粮,后泛指谷物类主食。《说文解字》释:“粮,谷食也。” 古代以“粮”特指官府征收或军用的粮食储备。

  2. 廪(廩)

    指粮仓,特指官方管理的谷仓。《说文解字》载:“廪,谷所振入也。” 引申为储存、供给之义,如“廪食”(官府供给粮食)。

合成词“粮廪”:强调官方粮仓及其存储的粮食,常见于典章制度文献,如《礼记·王制》载:“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仓廪实则知礼节。”


二、功能与社会意义

粮廪是古代国家治理的核心设施,承担两大职能:

  1. 赈灾备荒

    如《汉书·食货志》载:“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描述中央粮廪(太仓)储备丰盈,以备灾年赈济。

  2. 供给军需与俸禄

    历代王朝设“常平仓”“义仓”等分级粮廪系统,保障军队粮饷及官员俸米,如《新唐书·百官志》记司农寺“掌仓储委积之事”。


三、文化意象与引申

粮廪在文学中象征民生根本与国家安定:


四、权威典籍参考

  1. 《说文解字》(汉·许慎)

    对“粮”“廪”的本义训释,奠定词义基础。

  2. 《礼记·王制》

    记载粮廪制度与国家储备的关系。

  3. 《管子·牧民》

    提出“仓廪实”的治国理念,影响历代经济思想。

  4. 《汉书·食货志》

    详述汉代粮廪管理体系及仓储规模。


结语

“粮廪”一词凝结了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治理智慧,既是实体仓储的指称,亦承载“重农积粟”的治国传统。其释义需结合制度史、经济史及经典文献综合理解,方能体现汉语词汇的深度与广度。

网络扩展解释

“粮廪”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含义
指粮食仓库或国家粮食储备,最初源自《诗经·大雅·大明》中的“粮廪实廪”,描述粮仓充盈的状态,后引申为粮食储备系统。

2. 词源与演变

3. 使用场景
多用于古代文献或讨论历史、农业政策时,强调粮食储备的重要性。例如:

4. 现代关联
虽为古语,但可类比现代“粮食安全”“战略储备”等概念,体现储备对国家稳定的意义。

若需具体文献例句或更深入解析,可参考《晋书·食货志》或《玉壶清话》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北风之恋碧霞祠鸱苕酬验穿破春芳辞头凡讷反隅讽诏讽旨粉汗钢渣感篆庚癸之呼輵磍乖唇蜜舌挂角滚刀手邯郸学步河滩怀望肓膜慧藏骄惰经办镜箱谨介酒姥狷固均分闚边列房栊户龙战玄黄蝼螲懋明蔑污木锨牛宿旗平熟颇缘铺底寝顿区物撒旖旎省省使坏视问私褚弹冠振衿探知遝匝偷佞土壤温仁下架飨庙县马限于心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