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粮食。《晋书·食货志序》:“帝于是始疑有司盗其粮廩,乃亲于御前自加临给,饥者皆泣曰:‘今始得耳。’”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十:“时监军 吴延詔 以为时平境安,当无事之际,虚费粮廩,亟命撤警。”
“粮廪”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含义
指粮食仓库或国家粮食储备,最初源自《诗经·大雅·大明》中的“粮廪实廪”,描述粮仓充盈的状态,后引申为粮食储备系统。
2. 词源与演变
3. 使用场景
多用于古代文献或讨论历史、农业政策时,强调粮食储备的重要性。例如:
4. 现代关联
虽为古语,但可类比现代“粮食安全”“战略储备”等概念,体现储备对国家稳定的意义。
若需具体文献例句或更深入解析,可参考《晋书·食货志》或《玉壶清话》等古籍原文。
《粮廪》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粮(谷类食物)和廪(仓库)。粮廪原指仓库中存放粮食的地方,后来引申为指与粮食有关的事物。
《粮廪》的拆分部首为“米”(粮)和“⾜”(廪),全词共有14笔。
粮廪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典籍《周礼·春官大礼》中,其中载有“鲁【士大夫】祭宗庙先祭积谷于粮廪”这一句。
粮廪的繁体字为「糧倰」,其中「倰」是由「尙」和「⻊」构成的。
古时候汉字写作「糧庈」,其中「庈」是由「广」和「癶」构成的。
1. 政府设立了粮廪局,负责粮食储备和分配。
2. 他家的粮廪充足,不怕明年的丰收减产。
粮廪可以与其他词语组合形成新词,如:
粮食、粮田、粮仓、粮食安全、粮食总产量等。
近义词:
粮食、谷物、粮食储备
反义词:
饥荒、缺粮、粮食短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