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讽喻告诫。 柳亚子 《<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虽然热心之事,无所凭藉,而徒以高文典册,讽詔世俗,则权不我6*操;而《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崇论閎议,终淹殁而未行者,有之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讽诏汉语 快速查询。
“讽诏”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下略有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词义构成
由“讽”(讽刺)和“诏”(皇帝或官员的命令)组成,字面意为以讽刺或嘲笑的方式批评权力者的命令。
核心释义
主要用于形容对不公正的官方指令或权力滥用进行委婉批判,常见于古代文学作品或历史讨论中。
讽喻告诫
部分文献(如柳亚子《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中,“讽诏”引申为用高雅文辞讽喻、劝诫世俗,强调通过含蓄方式引导反思。
例句:
“以高文典册,讽詔世俗,则权不我操。”(引自柳亚子)
现代应用
可延伸至日常场景,指对他人指令或行为的讽刺性回应,但需注意语境以避免冒犯。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查字典》相关词条(来源1-3)或柳亚子原文(来源4-5)。
《讽诏》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嘲笑或讽刺朝廷的诏书。它有一种讥讽的含义,常用来形容对政治施政不满或对得失不公的嘲笑和讽刺。
拆分部首和笔画《讽诏》的部首是讠(讠部),同时也是它的偏旁。由于没有复杂的结构,讽诏的笔画总数为12画。
来源和繁体字《讽诏》是一种现代汉字词语,源自于古代文献。它的繁体字形为「諷詔」。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和现代有所不同。古时候,《讽诏》的书写方式可能会有一些差异,但基本字形与现代相似。
例句1. 他写了一篇《讽诏》来调侃政府的不公平待遇。
2. 这篇讽刺意味十足的《讽诏》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3. 他以一篇《讽诏》痛斥官方的腐败行为。
组词、近义词、反义词相关的组词有:讽刺、诏书、调侃。
与《讽诏》意义相近的词语有:讥讽、讥笑、嘲笑。
和《讽诏》意义相反的词语有:褒奖、表彰、褒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