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天赋之能。《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 太平天囯 洪仁玕 《军次实录》:“诚以此良知良能本由天授。” ********* 《大总统告海陆军士文》:“﹝我军人﹞岂诚甘心为异族效命哉?势劫于积威,则本心之良能无由发见也。”参见“ 良知 ”。
(2).贤能。指贤良而有才能之人。《后汉书·循吏传序》:“又 王涣 、 任峻 之为 洛阳 令,明发姦伏,吏端禁止……亦一时之良能也。”
(3).指贤良而有才能。 唐 元稹 《赠裴行立左散骑常侍制》:“累更事任,益见良能。” 唐 白居易 《除裴向同州刺史制》:“久试吏治,颇著良能。”
“良能”是一个具有哲学深度和现实应用的双层含义词汇,其解释可从以下三个维度展开:
源自《孟子·尽心上》的经典论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 这里的“良能”指人类与生俱来的道德实践能力,如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的自然流露,属于天赋本能。这种能力与“良知”共同构成孟子性善论的基础,如太平天国洪仁玕所言“良知良能本由天授”,孙中山也引用此概念强调人性本善的觉醒。
品德与才能兼备
指兼具高尚道德(良)与卓越才能(能)的复合型人才,如《后汉书》评价王涣等官员为“一时之良能”,唐代元稹《赠裴行立左散骑常侍制》用“益见良能”赞许官员素质。
贤能之人/才能
既可作名词指贤才(如《后汉书·循吏传序》用例),也可作形容词形容才能出众的状态(如白居易《除裴向同州刺史制》中用法)。
当代使用中更侧重“德才兼备”的综合性评价,常见于人才选拔、荣誉称号等场景,例如在命名文化中,“良能”被赋予“忠实奉献、智谋卓越”的寓意。
补充说明:该词在不同历史时期存在语义侧重点迁移——先秦时期强调先天道德禀赋,汉唐后逐渐向才能评价倾斜,近现代则呈现哲学概念与现实语义并存的状况。
良能是一个汉语词汇,形容词+名词的结构,常用来形容一个事物的优秀品质和能力。它可以表示某个事物或者人具有良好的性能、功能或者效益。
良能的首字部首是“艮”(gèn),由于它在古代称作“山”的意思,艮可以代表土地、阻止、对立等含义。根据《康熙字典》的记载,艮共有9画。
良能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尔雅》这本古代汉语词典。在《尔雅》中,良能意指人或事物的优秀能力和品质。
在繁体字中,良能的写法是「良能」。
古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在古时候,良的写法是「良」,能的写法是「匀」。
以下是一些使用“良能”一词的例句:
1. 这部机器的良能很强大,可以完成许多复杂的任务。
2. 学习良能是提高自己能力的重要途径。
3. 这家企业凭借其产品的优秀良能,赢得了市场的认可。
组词:良好、能力、良性。
近义词:优点、特长、长处。
反义词:不良、无能、缺陷。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