纶巾羽扇的意思、纶巾羽扇的详细解释
纶巾羽扇的解释
头戴纶巾,手持羽扇。多用以形容飘逸潇洒或儒雅风流的风度。 唐 吕岩 《雨中花》词:“ 岳阳楼 上,纶巾羽扇,谁识天人。” 宋 周邦彦 《隔浦莲》词:“纶巾羽扇,困卧北窗清晓。”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为总得居士寿》词:“纶巾羽扇容与,争看列仙儒。” 清 顾炎武 《复周制府书》:“雅歌投壶, 祭潁阳 之取人皆用经术;纶巾羽扇, 诸葛公 之为将足见风流。”
词语分解
- 纶巾的解释 古代用青丝带做的头巾,又名诸葛巾详细解释冠名。古代用青色丝带做的头巾。一说配有青色丝带的头巾。相传 三国 蜀 诸葛亮 在军中服用,故又称诸葛巾。《晋书·谢万传》:“ 万 著白纶巾,鹤氅裘,履版而
- 羽扇的解释 用鸟羽制成的扇子详细解释.用长羽毛制成的扇子。 晋 陆机 《羽扇赋》:“昔 楚襄王 会於 章臺 之上……大夫 宋玉 、 唐勒 侍,皆操白鹤之羽以为扇。” 宋 赵汝钠 《水龙吟·白莲》词:“羽扇微
专业解析
"纶巾羽扇"是汉语中极具文人意象的固定词组,其内涵可从三个维度解析:
一、本义解构
"纶巾"指以青丝带编织的冠饰,形制轻简,属汉晋时期儒将常服,如《晋书·谢万传》记载"著白纶巾,鹤氅裘";"羽扇"特取禽鸟翎羽制成的仪仗用扇,《世说新语》注引《语林》称诸葛武侯"乘素舆,葛巾、毛扇"指挥三军。二者组合后形成特定文化符号。
二、典源流变
该词组定型于宋代文献,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羽扇纶巾"描写周瑜形象,但经《三国演义》艺术加工后,逐渐成为诸葛亮的标准形象特征。明代王圻《三才图会·衣服图考》详载纶巾规制,清代《御定渊鉴类函》卷三百六十八收录历代羽扇形制演变。
三、象征体系
- 智者风范:体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儒将智慧,《全唐诗》卷四百七十五载李贺《出城别张又新》"羽扇扫龙骧"即喻此境
- 从容气度:《宋史·舆服志》载文官仪仗必持羽扇,象征"持中守正"的士大夫精神
- 文化隐喻:近现代多用于形容从容应对复杂局势的领导者,如郭沫若《洪波曲》描写周恩来"纶巾羽扇雍容度"
该词组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列为典故性成语,标注为"形容态度从容、举止风雅",其语义演变折射出中国服饰文化向精神符号转化的过程。
网络扩展解释
“纶巾羽扇”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 读音:guān jīn yǔ shàn(注意“纶”此处读guān,指青丝带头巾,而非lún)
- 字面含义:头戴青丝带制成的纶巾,手持羽毛制成的扇子。
- 引申义:形容人态度从容、举止潇洒,多用于表现儒雅风流或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
二、出处与典故
- 经典出处:
- 宋代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 唐代吕岩《雨中花》词中也有提及:“岳阳楼上,纶巾羽扇,谁识天人。”
- 历史关联:常与三国人物诸葛亮、周瑜的形象关联,体现儒将风范。
三、用法与结构
- 语法功能:联合式成语,多作宾语、状语。
- 适用语境:
- 描述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的风度(如“纶巾羽扇,指点千军万马”);
- 比喻从容应对复杂局面(如“谈判桌上,他纶巾羽扇,化解危机”)。
四、近义词与辨析
- 近义词:羽扇纶巾(词序不同,含义一致)。
- 易混词:
- “纶巾”:专指青丝带头巾,区别于普通头巾;
- “羽扇”:特指鸟羽制成的扇子,象征文雅而非实用。
五、文化意蕴
- 象征意义:融合文士的儒雅与武将的果决,体现中国古代“文武兼备”的理想人格。
- 现代应用:多用于文学创作或历史评述,形容人物气定神闲的姿态。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汉典、搜狗百科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白醝白消保山市庳湿才人书会産马酢母大大咧咧单位點額斗酒只鸡堵口夺禠反噬涪湛干榨古道好容易话碴虎头枕建丑激凌凌荆枝紧接救释旧治镌价绝症釦墀口角老归龙蛇阵米糱魔说畔道离经骈骨瓢桮迁序绮诗綦组犬书柔艣入览稍公审权石城侍猎势穷力屈式子树艺耸耳团量危国卫侍嗡营详博响坟县县限职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