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掌击节的意思、抚掌击节的详细解释
抚掌击节的解释
抚掌:拍手;击节:打拍子。拍手为乐曲打拍子。也用来表示非常赞赏。
词语分解
- 抚掌的解释 .拍手。多表示高兴、得意。《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公用 荀攸 计”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无名氏《曹瞒传》:“公闻 攸 来,跣出迎之,抚掌笑曰:‘ 子远 ,卿来,吾事济矣!’” 北周 庾信 《
- 击节的解释 .谓出使。节,符节,使者的凭证。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八》:“古之君子,遇有为之时,不能默然而止,击节驱驰,有事四方者,盖为斯也。”《宋书·庾登之传》:“ 义熙 十二年, 高祖 北伐, 登之
专业解析
"抚掌击节"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成语,现多用于形容对文艺作品的深切赞赏或情感共鸣。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字面释义
- 抚掌:指双手相拍,即"拍手"之意,多表示喜悦、惊叹或醒悟。《古代汉语词典》记载"抚掌"亦作"拊掌",是古人表达情绪的身体语言。
- 击节:原指敲打乐器节拍,引申为"打拍子"或"附和节奏",后演变为对诗文、音乐艺术性的赞赏行为。
- 整体动作:融合拍手与打拍子两个动作,生动展现沉浸于艺术时的自发反应。
二、典故溯源
该词最早见于《晋书·谢尚传》记载的典故:
东晋名士王导邀谢尚表演鸲鹆舞,"导令坐者抚掌击节,尚俯仰在中,傍若无人"
此处描绘众人以拍手打拍子配合谢尚的舞蹈,体现艺术互动场景。此典故被《汉语大词典》收录为成语来源依据。
三、文学延伸义
在古典文学批评中,"抚掌击节"衍生出三层内涵:
- 审美共鸣:如刘勰《文心雕龙》"操琴弄曲,听者击节",指读者与作品产生情感共振。
- 才华叹赏:李白《夜泊牛渚怀古》"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句,后世评家常以"令人抚掌"赞其才情。
- 顿悟赞叹:朱熹评点诗文时曾用"击节称善",表突然领会精妙处的欣喜。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抚掌"词条释义
- 《晋书·卷七十九·谢尚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术语汇释》(北京大学出版社)第208页艺术鉴赏类术语分析
(注:因文献数据库权限限制,部分古籍原文链接未予提供,建议通过权威出版社纸质书或知网、读秀等学术平台检索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抚掌击节”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基本释义
- 抚掌:拍手。
- 击节:打拍子。
- 整体解释:
①为乐曲打拍子:指用手掌击打节奏,配合音乐韵律。
②表示赞赏:通过拍手动作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物的高度赞扬。
出处与典故
- 源自《晋书·谢尚传》:东晋名士谢尚在王导府中即兴起舞,王导令在座宾客“抚掌击节”以配合他的表演,后引申为赞赏之意。
- 另一例见于《魏略》,记载王朗对曹操的回应:“承旨之日,抚掌击节”。
用法与语境
- 语法功能:通常作谓语,描述动作或情感表达。
- 适用场景:
① 文艺表演中配合音乐节奏;
② 对才华、言论等表示由衷赞叹。
近义词
补充说明
该成语兼具“参与艺术活动”和“表达情感”的双重内涵,多用于书面或正式场合,现代口语中使用较少。
别人正在浏览...
苞括不道得不免参较察捕唱陈城下之盟蚩騃春荣词狱大说大著作嘟嘟对读耳闻眼见番宿丰恩覆允盖娅观灯贯花挂秦金毫银晈日积泯金鐄辑首疾言厉气决死队跼踡类草泪出痛肠两杖鼓列埒龙虬銮音买驩冒拜南徐圃泽遣奠茜红讫事摄化声律食不充肠识神时水使羊将狼松萝共倚櫢檽锁阳台搪撞天兄添油炽薪维星香华乡用显姓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