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病。戾,通“ 癘 ”。《墨子·尚同中》:“故当若天降寒热不节,雪霜雨露不时,五穀不孰,六畜不遂,疾菑戾疫,飘风苦雨,荐臻而至者,此天之降罚也。” 孙诒让 间诂:“戾疫,即《兼爱》下篇之‘癘疫’。戾、癘,一声之转。”《墨子·天志中》:“是以天之为寒热也,节四时调阴阳雨露也,时五穀孰,六畜遂,疾菑戾疫凶饥则不至。”
戾疫是汉语中表示恶性传染病的复合词,由“戾”与“疫”二字构成。从词源学分析,“戾”本义为乖张、暴烈,《说文解字》释为“曲也,从犬出户下”,引申指违背常理的灾祸;“疫”则特指流行性急性传染病,《玉篇》记载“疫,疠鬼也”,《周礼》郑玄注称“疫,疠气不和之疾”。二字组合后,“戾疫”指代具有强烈传染性和高致死率的恶性瘟疫。
中国古代医学典籍中,该词多用于描述突发性大规模传染病。如《黄帝内经·素问》提及“五疫之至,皆相染易”,虽未直接使用“戾疫”一词,但所述病症特征与之相符。明代吴有性《温疫论》记载“戾气说”,将传染病因归为“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这一理论被视作古代对戾疫本质的重要认知突破。
在现代汉语使用中,“戾疫”属于书面语词汇,常见于历史文献研究及传统医学领域。其近义词包括“瘟疫”“疠疫”等,但“戾疫”更强调疾病的凶险性与传染异常性。需注意该词与普通传染病的区别,如《中国疫病史鉴》将“戾疫”定义为“发病急骤、传变迅速、病死率高的烈性传染病”。
“戾疫”是一个汉语词语,主要含义和用法如下:
指严重的流行性疾病或瘟疫,强调疾病肆虐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该词由“戾”(通“疠”或“癘”,意为疫病)和“疫”(流行病)组成,属于同义复词,通过叠加强调疾病的危害性。
通假关系
“戾”与“疠”“癘”为通假字,三者音近义通(“戾”“癘”属一声之转),均指向传染性疫病。
文献例证
最早见于《墨子》,如:
“戾疫”是古代汉语中对严重传染病的统称,兼具语言学上的通假现象和文化上的灾异象征意义。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墨子》相关篇章或孙诒让的注释。
昂然而入八统闭纵苍惶草娘宸题尘物船到桥门自然直传刻但可吊形吊影彫虚堕溷飘茵独钟放下包袱翻雪凤丝坟烛干弄广延骨肉亲海龙王红緑灯环向谨戒禁林坰野举发军中无戏言凯奏科目资格拉帮撩虎临阵留欢里正隆中卖痴獃鸣管疟疾恧怩炮筒子披卷碶牐桡败人瘼任情人穷智短肉里钱生后绳枢瓮牖霜橘庶民天地诛戮吞云吐雾娃儿畏敌如虎危机县熢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