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骨肉亲的意思、骨肉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骨肉亲的解释

指血统关系亲密的家人,如父母子女、兄弟姊妹等。 唐 杜甫 《戏赠阌乡秦少府短歌》:“去年行宫当太白,朝廻君是同舍客,同心不减骨肉亲,每语见许文章伯。” 明 刘基 《丙申二月别绍兴诸公》诗:“岂无骨肉亲?太半生死隔。”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骨肉亲"是汉语中表达血缘至亲关系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三个层面解析:

  1. 词源本义 "骨"与"肉"在人体结构中互为依存,《黄帝内经》载"骨为干,肉为墙"(《灵枢·经脉》),构成生命基础。《汉语大词典》释义"骨肉"为"比喻至亲,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强调生理层面的血脉联结。

  2. 文化引申 儒家典籍《礼记·檀弓》提出"骨肉之亲,无绝也",赋予其伦理价值。汉代班固《白虎通义》进一步阐释:"父子者,何谓也?父者矩也,以法度教子;子者孳也,孳孳无已也",规范了亲缘关系的道德义务。

  3. 语义演变 现代语言学家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指出,该词组的语义场已扩展至拟亲缘关系,如"情同骨肉"等修辞用法。但核心仍保持《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所载定义:"比喻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

该词组的语义张力源于生物学关联与社会伦理的互文,在汉语亲属称谓系统中具有原型意义,其历时演变反映了华夏文明对血缘伦理的价值建构。

网络扩展解释

“骨肉亲”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指血统关系极为亲密的直系或近亲家庭成员,包括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等。该词强调血缘纽带带来的天然情感联结,常用来形容难以割舍的亲情关系。

二、文学出处与用法
该词最早见于唐代杜甫的《戏赠阌乡秦少府短歌》:“同心不减骨肉亲”,通过诗句将深厚友情比作血缘亲情,凸显情感浓度。明代刘基的诗作中亦用“骨肉亲”表达因战乱导致的亲人离散之痛。

三、延伸含义
除字面血缘关系外,该词也可比喻情感深厚如亲人的非血缘关系,例如挚友或紧密的伙伴。例如陶渊明诗句“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即扩展了其内涵。

四、相关词汇
近义词包括“骨肉至亲”“至亲骨肉”,反义词则如“形同陌路”。成语“骨肉相残”则描述亲人互相伤害的极端情况。

五、例句参考

  1. “信任与骨肉亲情,让家庭关系更加牢固。”(现代语境用法)
  2. “战乱中骨肉分离,生死相隔。”(历史背景下的情感表达)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词的演变或更多文学用例,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杜甫、刘基的相关诗作。

别人正在浏览...

黯惨白狗子八项注意潮户承筐吹嘘措意代沟大坚到眼断狱反切根因宫营钩釽龟龙片甲哗毁宦塲讲脸驾轶九龙壁军乐团頍弁龙生九子罗裙包土埋香卖嘴皮子面面相看迷合谋合辇轝儗不于伦驽怯皮去毛安附迁宅恰如其分试剂时累失俪饰缮竖鳞説公案説委送故唐弓天钩贴面铁磬梯山痛入骨髓挽辂椳际畏明问世五老榜无量佛下客下神禊除西湖处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