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诛戮的意思、天地诛戮的详细解释
天地诛戮的解释
见“ 天地诛灭 ”。
词语分解
- 天地的解释 ∶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会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天地之闻。;;清; 黄宗羲《原君》天地之大震动天地。;;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比喻人们活动的范围 指天地之间,自然界天地之精也
- 诛戮的解释 杀害;杀戮详细解释诛杀;杀害。《周礼·秋官·讶士》:“居馆,则帅其属而为之蹕,诛戮暴客者。”《三国志·吴志·陆逊传》:“如復诛戮,益失民望。”《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父子二人,同时诛戮。” 鲁
专业解析
"天地诛戮"(也作"天地诛灭")是一个具有强烈谴责意味的汉语成语,形容罪恶极其深重,为天地所不容,理应遭到最严厉的惩罚或彻底的毁灭。其核心含义在于强调行为的极端悖逆天理人伦,招致天怒人怨。
详细释义:
-
字面拆解与核心义:
- 天地: 指自然界(天与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被赋予至高无上的道德裁判权和自然法则的象征意义,代表宇宙秩序、公理正义。
- 诛: 本义为谴责、声讨,引申为杀戮、消灭。
- 戮: 本义为杀,亦有惩罚、羞辱之意。常与“诛”连用,表示严厉的惩罚或杀戮。
- 合义: 形容某人或某事的罪恶滔天,连天地(代表最高的自然法则和道德标准)都认为其不可饶恕,必须加以诛杀、消灭。意指其行为违背了最基本的宇宙伦常和人间道义,达到了人神共愤的程度。
-
深层含义与使用语境:
- 极言罪恶深重: 这是该成语最主要的功能。它并非指天地真的会实施物理上的诛杀,而是极度夸张地强调其行为或罪行的恶劣程度,认为其理应受到最严厉的惩罚,甚至被彻底铲除。带有强烈的道德审判色彩。
- 表达强烈愤慨与谴责: 常用于表达说话者对极端不义、背叛、残暴等行为的极度愤怒和严厉谴责。
- 预示必然灭亡: 隐含一种因果报应的观念,即如此悖逆天理的行为,其最终结局必然是失败和毁灭,这是天地的意志(自然规律和公理)使然。
- 使用场景: 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描述历史上或现实中罪大恶极的人物(如暴君、叛国者、犯下反人类罪行的人)、或极其悖逆人伦、伤天害理的行为。
-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 天诛地灭、人神共愤、天理难容、罪不容诛、恶贯满盈、十恶不赦。
- 反义词: 功勋卓著、德配天地、泽被苍生、流芳百世。
权威来源参考: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该词典是中国规模最大、最具权威性的汉语语文词典之一,由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编纂,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其对成语的释义严谨、全面,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权威性。其中对“天地诛灭”或“天地诛戮”有明确收录和解释,强调其“形容罪大恶极,为天地所不容”的核心含义。 (具体条目请查阅《汉语大词典》纸质版或授权电子版)
- 《辞源》(第三版): 作为中国近代第一部大规模的语文辞书,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第三版)以溯源为主,重在探究词语的古义、来源和演变,具有深厚的学术根基。其对“天地诛戮”类成语的阐释,有助于理解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具体条目请查阅《辞源》纸质版或授权电子版)
- 古代典籍用例: 虽然“天地诛戮”作为固定成语的早期书证相对较晚(多见于明清小说、戏曲),但其思想根源可追溯至先秦的“天命观”和“天人感应”思想。强调违背天意(天道、天理)必将招致惩罚的观念,在《尚书》、《左传》、《国语》等典籍中已有体现。后世文学作品中常用此语表达强烈的道德批判。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成语“天地诛戮”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 读音:tiān dì zhū lù(四声分别为阴平、去声、阴平、去声)
- 结构:主谓式四字成语
- 核心含义:比喻恶行严重到被天地共同惩罚,强调违背道义的行为终将遭受自然法则的制裁。
二、出处与用法
- 最早见于明代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十回:"若有瞒昧,天地诛戮。"
- 常见于古典文学或誓言场景,表达对极端恶行的谴责或自我立誓的庄重性。
三、近反义词
- 近义:天地诛灭、天诛地灭
- 反义:天下大乱(强调社会失序与天地法则的对应关系)
四、文化内涵
该成语反映中国古代"天人感应"哲学观,将自然现象与道德审判相关联。其夸张修辞手法突显对恶行的零容忍态度,常见于古典小说强化正邪对立的语境。
扩展说明:现代多用于文学创作或仿古语境,日常交流中更常用"天打雷劈"等口语化表达。其语法结构"天地(主语)+诛戮(动词)"体现了汉语成语的凝练特征。
别人正在浏览...
彼此彼此鼻渊不顺眼裁黜裁判官常规诚质舛滥楚挞摧殄倒背如流刁风拐月钓舟地下兜搭恩赏封刀干禄膏映割治勾惹榖皮寒涩横发逆起花饧昏礼渐淤脚凳结縎旌旃金囊尽其所能窘然倨傲开号敛口礼经离棹买转马群描眉灭抑米突墓陵抛卖平钝破玉锤珠凄炯覃及饰城手势令水气鼠壤颂词松文贪耄讨求颓阤枉费唇舌渥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