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alactite of snow;icicle] 冰;冰块
(1).冰。 唐 孟郊 《戏赠无本》诗之一:“瘦僧卧冰凌,嘲咏含金痍。” 宋 陆游 《客中夜寒戏作长谣》:“孤翁痴钝如寒蝇,霜夕不暝愁严凝。寝衣触体起芒粟,鼻息嘘润成冰凌。”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二章:“跟 小杨姐姐 比,我还差得远哪!她大冬天敲开冰凌,给战士们洗血衣,一洗就是几十件。”
(2).冰柱。 唐 李峤 《绫》诗:“落花遥写雾,飞鹤近图云。马眼冰棱影,竹根雪霰文。” 陈其通 《万水千山》第六幕第二场:“断崖绝壁上挂满晶莹的冰凌,把大雪山装点得异常巍然壮观。”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一章:“山沟里寒森森的,大冰凌象帘子一样挂在山崖沿上。”
冰凌是汉语中描述低温环境下水体凝结现象的专有名词,指液态水在0℃以下冻结形成的天然冰体,常见于冬季河流、湖泊及建筑物表面。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其定义为“寒冷天气中,水遇冷凝结成的冰块”。从气象学角度分析,冰凌的形成需满足三个条件:气温持续低于冰点、水体流动性减弱、具备凝结核存在。
冰凌在自然环境中呈现多种形态:①河冰,指流动水体表面形成的层状或块状冰体,如黄河凌汛期的河道积冰;②静水冰,包括湖泊、池塘等静止水域表面形成的完整冰盖;③附着冰,特指屋檐、树枝等物体表面因滴水凝结形成的柱状冰体,亦称“冰挂”。中国应急管理部数据显示,2023年冬季因冰凌坠落导致的意外事故较上年下降12%,反映公众防范意识增强。
文学作品中,冰凌常作为寒冷意象出现。唐代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瀚海阑干百丈冰”的描写,生动展现边塞冰凌景观的壮阔气势。现代气象学研究证实,冰凌密度约为917 kg/m³,其形成过程遵循热力学公式: $$ Q = mcDelta T + mL $$ 其中Q为总热量,m为质量,c为水的比热容,ΔT为温差,L为凝固潜热。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中国气象局. 大气科学辞典. 气象出版社, 2020.
国家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自然地理图集.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应急管理部官网. 冬季安全生产年度报告, 2024.
中华书局. 全唐诗校注. 中华书局, 2019.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基础热力学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冰凌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特征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冰凌指水在0℃或低于0℃时凝结成的固体,通常包括冰块、冰柱等形态。该词由“冰”和“凌”组合而成,其中“凌”特指流动或积聚的冰()。
当水滴或水蒸气在低温物体表面凝结时,会形成冰凌。例如屋檐下的冰柱,是积雪融化后滴落再冻结的结果()。
根据状态可分为:
古代文献如《儒林外史》用“棱撑像刀剑的冰凌”形容其尖锐形态()。现代自然景观中,如上海淀山湖冬季的冰凌奇观,展现了冰凌的壮美()。
冰凌虽具观赏性,但需注意安全,避免因踩踏或靠近断裂冰体引发事故()。
冰凌既是自然现象的科学描述,也是文学意象的载体,需结合物理特性与人文视角全面理解。
百不获一悲欢离合不分玉石不扬豺狼之吻查禁琛贝盗泉大翁打斜调印兜拢蠹国残民对境夺席谈经废革分类工作量广爽鼓膜恒准候驾缓悠悠坚贞不屈井底引银瓶鲸音九军枯毁连华令节陵衞立年里院冥灵秘省木梳忸怩作态骈戮漂疾平行抢篱戕杀前言不搭后语青铜时代驱蹙屈居曲译暑期漱洗搜肠刮肚天庭望苴卧蚕物祖相酬仙州显擢萧煞析珪判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