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残杀;损伤。《新唐书·高宗纪赞》:“ 武氏 之乱, 唐 之宗室,戕杀殆尽,其贤士大夫不免者十八6*九。”《元史·察罕帖木儿传》:“帝又下詔和解之,顾乃戕杀詔使 天下奴 等,而跋扈之跡成矣。” 章炳麟 《俱分进化论》:“论者或谓, 周 秦 以上戕杀蒸报之事记于《春秋》者,不可僂指。常疑前世道德必无以愈于今,此大误也。” 阿英 《从<拷红>说起》:“看完了全本《红娘》,我感到《西厢记》原本的精神,是被戕杀得太厉害了。”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戕杀汉语 快速查询。
“戕杀”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戕杀”读作qiāng shā,意为残杀、杀害,强调以暴力手段造成生命或精神的严重损伤。例如《新唐书》中描述武则天时期“唐之宗室,戕杀殆尽”,即指大规模屠杀行为。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新唐书》《元史》等历史典籍,或鲁迅相关作品。
戕杀(qiāng shā)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首组成。其中,“戕”字的部首是“戈”,表示武器。“杀”字的部首是“木”,表示木材、树木。戕杀的原义是用武器杀害。该词语由6个笔画构成。
“戕杀”一词的来源较为明确。据考古学家研究,这个词源于古代汉字“槍殺”(qiāng shā),意思是用戈口将敌人打死。后来,随着汉字的演变,这个词逐渐转变为“戕杀”。在繁体字中,“戕”字的形状与简体字相同,但在“杀”字中,部分繁体字形将“木”部分替换为“刂”部分,即“殺”。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尤其是秦朝和汉朝时期,戕杀的写法与现代写法不同。古时候的“戕”字由“戈”字和额外的“方”字组成,表示一把戈的形状。而古时候的“杀”字则是由“束”字和“角”字组成,表示用绳子或者绳索捆住(束)敌人,然后用戈(角)杀死。这种写法古朴而形象。
1. 这部电影描绘了一场残忍的战争,无数人在战争中被戕杀。
2. 这个罪犯经历了多次戕杀,没有丝毫悔意。
组词:戕害、戕害、戕害、杀戮、杀害、屠杀。
近义词:杀戮、杀害、屠杀。
反义词:挽救、保护、拯救。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