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流散;流离失所。《汉书·成帝纪》:“水旱为灾, 关 东流冗者众, 青 、 幽 、 冀 部尤剧。” 颜师古 注:“冗,散失其事业也。” 唐 杜甫 《夏日叹》诗:“万人尚流冗,举目惟蒿莱。”
(2).指流离失所的人。《新唐书·泉男生传》:“ 仪凤 二年,詔安抚 辽东 ,并置州县,招流冗,平敛赋,罢力役,民悦其宽。” 清 钱谦益 《大学士孙公行状》:“ 杏山 十万之义兵岂忍其委於夷虏?关城数万之流冗,岂忍其尽为捐瘠?”
“流冗”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需结合权威来源综合分析:
流离失所(主要义项)
指代流民群体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其解释为“言谈冗长”,但此用法缺乏古籍支撑,可能是现代引申或误用,建议优先采用历史文献中的原始含义。
在阅读古文时遇到该词,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指向(状态或人群)。现代语境中使用建议注明古典出处,避免与“冗长”等现代义混淆。
《流冗》(liú rǒng)这个词源于《左传·襄公二十一年》中的一句话:“凡众军之士,不闻诗书,以冗亡。”意为没有诗书知识,奔波流浪。在古代文献中,冗指多余,而流则表示流浪、漂泊之意。
《流冗》的部首拆分为“氵”和“冖”,其中“氵”为水的偏旁,“冖”为冠冕头饰,总共包含12个笔画。
《流冗》一词源自古代典籍《左传》,是作者通过描述军士的状态而形成的成语。在繁体字中,“流冗”为「流」和「冗」,没有变动。
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流冗》在古汉字写法中的表示为「流冗」,只是书写形式上的差异,义项和发音保持不变。
1.他因为不读书,一直在流冗漂泊,无法安定下来。
2.年轻的画家辞去了稳定的工作,选择了流冗的艺术生活。
1. 流离:形容流浪、漂泊的状态。
2. 冗杂:形容多余而复杂的事物。
3. 冗长:形容过长而无效的文字或言辞。
4. 流亡:指因政治原因或战乱等原因离开本国,流浪他国定居。
1. 流浪:指离开家园,四处漂泊。
2. 漂泊:形容四处流浪,没有固定住所。
3. 游荡:形容到处闲逛,无所事事。
安定、定居:与“流冗”相对,指有一个稳定的居所,过着安定的生活。
奥德修斯苍黔宸宠宸聪大钱的子地理环境决定论觌面发恨樊川偾裂负妒皋兰高祖耕垦龚自珍和诗怀拥渐仁摩义间柱焦金流石交口称赞燋然解柄解户稽命寖怠浸灰矜泰絶麟居卖巨孽泪碑骂名漫头柰何男妇老幼牛不喝水强按头偏振平分秋色扫学上田设戟沈潦慎密首陀罗霜粟数番家顺制儵昱投金王后卢前亡识物理性质无凭准相幇显官乡约绡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