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奈何 ”。1.如何,怎样。《书·召诰》:“惟王受命,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呜呼!曷其柰何弗敬?” 汉 刘向 《列女传·楚江乙母》:“母曰:‘令尹非身盗之也,乃使人盗之。’王曰:‘其使人盗柰何?’” 唐 元稹 《赠乐天》诗:“莫言邻境易经过,彼此分符欲柰何?”一本作“ 奈何 ”。
(2).怎么办。《荀子·强国》:“威动海内,强殆中国,然而忧患不可胜校也,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轧己也。然则柰何?”《史记·留侯世家》:“ 良 曰:‘ 沛公 自度能却 项羽 乎?’ 沛公 默然良久,曰:‘固不能也。今为柰何?’” 宋 洪迈 《夷坚乙志·程师回》:“吾曹为此胡所累,命尽今日矣。柰何!”
(3).亦可迭用。 宋 欧阳修 《与王龙图书》之五:“昨日食数大杏,今日腮颊肿痛,针刺出血,不能常食。若此,是将柰何柰何?”
(4).为什么。《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怀王 稚子 子兰 劝王行:‘柰何絶 秦 欢 怀王 卒行。’” 宋 叶适 《铨选》:“柰何举天下之大柄而自束缚蔽蒙之。”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董尚书》:“以我家势,虽日以银币为懽,犹恐未塞人望,柰何效清客行事耶?”
(5).无奈。 宋 范仲淹 《答安抚王内翰书》:“纵边患未息,而无长驱之害,亦足为御边之策;柰何将佐之中,少精方略。” 宋 范仲淹 《与省主叶内翰书》之二:“虽一身洁清,千古不昩,柰何邪正相激,速天下之祸, 汉 室亦从而亡之。”
“柰何”的详细释义(汉语词典角度)
“柰何”是古汉语中的常见表达,核心含义为“对某事无可奈何;怎么办” ,多用于表达面对困境时的疑问、感叹或无力改变的状态。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本义与字源
“柰”本指一种落叶小乔木(类似苹果),古称“柰子”。但在“柰何”中,“柰”为假借字,与“奈”相通,表“处置、对付”之意。“何”为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什么”。“柰何”即“如何处置”“拿它怎么办”,强调对客观情况的无能为力。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ISBN 978-7-5326-4049-3,第6卷“柰”字条。
核心义项:疑问与无奈
例:《史记·项羽本纪》:“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良马不前行可怎么办,虞姬啊虞姬我该把你怎么办?)
例:《淮南子·兵略训》:“虽有智慧,柰何?”(即使有智慧,又能怎样呢?)
来源:《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ISBN 978-7-100-11424-4,“柰何”词条及古注例证。
语境特征
多用于消极语境,如面对命运、强权、疾病、离别等不可抗力时,体现古人对客观限制的认知与情绪宣泄。其语气较“奈何”更古雅,先秦两汉文献中尤常见。
来源: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ISBN 978-7-101-07125-8,“奈”字条下“奈何/柰何”用法辨析。
现代使用与规范
现代汉语中,“柰何”已被“奈何” 取代(“奈”为正字),但古籍整理、历史研究或仿古文体中仍需保留原字形以存真。其含义仍保留于成语“无可奈何”中,沿用至今。
说明:以上释义综合权威汉语工具书,聚焦词义本源、用法特征及历史演变,引用来源均为学界公认的经典辞书(纸质版),未提供网络链接以确保信息准确性与学术严谨性。
“柰何”是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柰何”与“奈何”同义,主要用于表达以下含义:
在《书经·五子之歌》等典籍中,“柰何”多用于强调无法改变事实或表达质疑,如“民不畏死,柰何以死惧之?”(百姓不怕死,为何用死亡威胁他们?)。
现代汉语中,“柰何”已较少使用,通常以“奈何”替代,常见于成语或仿古表达(如“无可奈何”)。
如需进一步了解词源或古籍用例,可参考《说文解字》或《古汉语词典》。
昂仰半时贝带贲士镖客鬯圭场期打钩黕烟稻实德道典则俊雅跕蹀顶事督护歌風藥丰郁刚悻垢蠧勾起光天化日骨查脸和比哄场喉蛾街子积沍疾疠敬慕老大虫淩折貊炙纳征逆让泼寒胡戏啓口青筇臞瘠屈就三复白圭桑林沙尖沙勇沈楼诗会饰乱适用摔角耍心眼儿死士髫小提包为民除害无可比伦乡地涎缕献世包萧张遐仰锡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