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铭旌。《文选·潘岳<杨荆州诔序>》:“行以号彰,德以述美。敢託旒旗,爰作斯誄。” 刘良 注:“旒旗,谓铭旌幡也,古人用以书德行。”
“旒旗”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分析:
指铭旌(葬礼用旗)
根据《文选·潘岳〈杨荆州诔序〉》记载,“旒旗”在古代指代铭旌,即葬礼中书写死者德行、身份的长幡。例如“敢託旒旗,爰作斯誄”中的“旒旗”即为此意。
泛指旌旗的垂饰
“旒”本义为旌旗边缘的悬垂装饰物(如丝带、玉串),因此“旒旗”也可指带有垂饰的旗帜。如《礼记》提到“旌旗垂旒”,汉典等权威资料也明确此义。
帝王冕冠的玉串
“旒”单独使用时,还可指帝王礼帽前后的玉串(如“冕而前旒”),但此含义与“旗”无关,属于同字异义。
现代海军术语(存疑)
有资料提到军舰悬挂“长旒旗”表示在役状态,但该用法与古代“旒旗”无直接关联,且来源权威性较低,需谨慎参考。
“旒旗”需分语境理解:
建议结合《礼记》《文选》等古籍原文或权威辞书(如汉典)深入查证。
旒旗是一个汉字词语,由“旒”和“旗”两个字组成。
拆分部首和笔画:旒字的部首是日,总笔画数为10划;旗字的部首是方,总笔画数为8划。
来源:旒字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的金文中,表示一种装饰在帽子等物品上的饰物。旗字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的楚系文字中,表示一种用于标识军队或国家身份的纺织品。两个字合并后,成为今天的旒旗,指的是一种装饰性的标志物,通常用于国家、组织或个人的标识和象征,具有一定的仪式和纪念意义。
繁体字:旒字的繁体形式为飀,旗字的繁体形式为旂。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旒字的写法有所变化,通常用两个“巾”字拼在一起,表示一种挂在帽檐上的装饰物;旗字的古代写法较为简单,类似于今天的写法。
例句:国庆节当天,红旗迎风飘扬,旒旗高悬,彰显了国家的威严和荣耀。
组词:旌旗、旗帜、旗手、旗下。
近义词:旌旗、旗帜、旌旗皓首。
反义词:无旗、无帜、无旌。
变权宾朋迎门步人不职柴立不阿常梪朝晨觕豪摧屈麤猥待年妇贷赊躭恐惮直东林书院斗战顿跌构词沆瀣一气寒噤后从毁夷火罐间接监纳叫天子解验九隅醵借宽弛澜汗廪费緑灯弥流魔合罗脑儿弄毫墨弄水旁寄沛廷情有可原秋狝旗帜仁参蛇影施孟手熟书録嗣训谈书讨人讨索呫毕同床各梦僮干翫世兀底律五君霄上系风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