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筹借。 宋 苏轼 《与萧朝奉书》:“贱官重累,敢望矜恤。特为於郡中诸公,醵借白直数十人送至 方口 。计未远出州界,切望垂念。”
“醵借”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字源和文献用例两方面解析:
基本含义
“醵借”指共同筹借(财物或人力),强调通过集体协作的方式筹集资源。例如宋代苏轼在《与萧朝奉书》中写道:“特为於郡中诸公,醵借白直数十人送至方口”,此处指向同僚筹集差役人手送至方口()。
单字拆解
苏轼的书信案例表明,“醵借”常用于正式场合,表达对集体支持的请求,带有协商和临时性特征。该词多见于古代文书,现代汉语中已罕见。
与“醵借”结构相似的词汇包括:
“醵借”属于古汉语中的联合动词,融合了“醵”的集体性和“借”的临时性,适用于描述古代社会中的协作筹资行为。现代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多用于历史文献或特定修辞场景。
《醵借》是一个由两个词组成的词语,分别是"醵"和"借"。
醵,指的是集中、聚集。借,指的是借入、借用。
所以,《醵借》的意思是指各种人聚集在一起,共同使用或借用一些东西。
醵的部首是金(钅),笔画数为16;借的部首是亻,笔画数为9。
《醵借》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财物集中管理制度。在古代,人们常常将财物聚集在一起,共同使用和借用。这种制度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个词语。
繁体字中的醵借是「醵借」。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醵的古字形为「鑢」,在「金」旁加上「寸」;借的古字形为「藉」,在「艹」旁加上「日」。
1. 我们公司每年都会举办一次醵借活动,员工可以借用各种办公设备。
2. 在村庄里,村民们常常进行醵借,共同使用农具和牲畜。
组词:酒酌、筹借、公借公还。
近义词:集聚、汇聚、聚集。
反义词:分散、分离、分开。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