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纳的意思、监纳的详细解释
监纳的解释
监督交纳。《隋书·酷吏传·燕荣》:“於是遣 弘嗣 监纳仓粟。”《旧五代史·周书·世宗纪一》:“﹝ 显德 元年﹞冬十月甲辰,左羽林大将军 孟汉卿 赐死,坐监纳厚取耗餘也。”《宋史·职官志五》:“司农寺…… 乾道 二年,詔粮纲有欠,从本寺断遣监纳,情理重者,大理寺推勘。”
词语分解
- 监的解释 监 (監) ā 督察:监察。监控。监测。监护。监考。监听。 牢,狱:监狱。监押。监禁。坐监。 监 (監) à 古代官名或官府名:太监(宦官,阄人)。国子监。钦天监(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府)。监生(在国子
- 纳的解释 纳 (納) à 收入,放进:出纳。藏污纳垢。 接受:采纳。笑纳。纳谏。 享受:纳福。纳凉。 缴付:纳税。 补缀,缝补;现多指密密地缝:纳鞋底。 姓。 缴出吐 笔画数:; 部首:纟;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监纳”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指监督收纳或监督缴纳。它通常用于描述在特定流程或事务中,由专人负责监督、管理物品或款项的接收、收纳或缴纳过程,以确保其合规、准确和完整。
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释如下:
-
词义解析:
- 监 (jiān): 本义为“察看”,引申为“监督”、“管理”、“督察”。在此词中,强调对过程的监视、督促和管理职责。
- 纳 (nà): 本义为“丝被水浸湿”,引申为“收入”、“接受”、“放进”、“交付”、“缴纳”。在此词中,主要指物品、钱财等的接收、收纳或上缴行为。
- 组合义: “监”修饰“纳”,表示“纳”这个动作是在监督之下进行的。因此,“监纳”整体指在监督之下完成接收、收纳或缴纳的行为。
-
词性: 动词。
-
结构: 联合式合成词(动词+动词)。
-
用法与语境:
- “监纳”常用于较为正式或官方的语境,特别是在涉及财务、物资管理、税收、贡赋等需要确保流程透明和准确无误的场合。
- 它强调了对“纳”这一环节的监管责任,通常暗示存在一个监管者或监管机制。
- 示例:
- 古代官府中,常有官员负责“监纳”赋税,确保税款如数上缴国库。
- 在仓库管理中,需有人“监纳”入库物资,核对数量与质量。
- 某些仪式或活动中,对捐赠物品的接收也需要专人“监纳”,登记造册。
-
近义词: 监督收纳、监管缴纳、督察接收、督办缴纳。
-
辨析:
- 收纳: 仅指接收并存放。
- 缴纳: 仅指履行义务上交(钱或物)。
- 监纳: 在“收纳”或“缴纳”之上增加了“监督”的职责,更强调过程的受控性和责任性。
权威参考来源:
- 该词释义综合参考了《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关于“监”和“纳”的义项分析及合成词构词法。
- 其具体用法及语境参考了《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中相关词条及古代文献用例。
网络扩展解释
“监纳”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其解释需结合具体语境:
一、基本含义与来源
1. 监督交纳
这是“监纳”最常见的含义,指对财物或物资的收缴过程进行监督。例如:
- 《隋书》记载:“遣弘嗣监纳仓粟”,指监督粮仓收粮的过程。
- 《旧五代史》提到官员因“监纳厚取耗餘”被治罪,说明该词常用于古代行政或法律场景中,强调对公职人员的监管职责。
2. 历史文献中的用例
在《宋史·职官志》中,“监纳”与粮纲(粮食运输)相关,涉及对税收或物资运输的稽查管理。
二、其他可能的解释
1. 成语引申义(需谨慎看待)
极少数资料(如)将其解释为成语,意为“监守自盗”,即表面上自我监督,实则暗中谋私。但这一用法未见于权威古籍或主流词典,可能为误传或现代衍生义。
三、总结
- 主要含义:建议以“监督交纳”为优先释义,尤其适用于历史、法律等场景。
- 注意:若遇到“监守自盗”的比喻用法,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其可靠性。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隋书》《旧五代史》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八寸三分帽子辩动惨羞馋风长驱阐示潮气赤黄楮锭从属大八件耽读禫制點瓜雕绘董狐之笔发出风宇愤闷伏羲腐殖质干妹子甘心情原公单苟且观色孤苦仃俜翦字骄豪忌辰界尺赍奉惎悔精穷局麻夸説醽酒铃吏遛达漫天叫价美钞美厚陌路相逢佩璲娉纳呛咳七亡区畔然炬绕行如之奈何石家庄市十字架水来土掩四百州泝游骫曲文明词侮易闲不容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