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銘旌。《文選·潘嶽<楊荊州诔序>》:“行以號彰,德以述美。敢託旒旗,爰作斯誄。” 劉良 注:“旒旗,謂銘旌幡也,古人用以書德行。”
“旒旗”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分析:
指銘旌(葬禮用旗)
根據《文選·潘嶽〈楊荊州诔序〉》記載,“旒旗”在古代指代銘旌,即葬禮中書寫死者德行、身份的長幡。例如“敢託旒旗,爰作斯誄”中的“旒旗”即為此意。
泛指旌旗的垂飾
“旒”本義為旌旗邊緣的懸垂裝飾物(如絲帶、玉串),因此“旒旗”也可指帶有垂飾的旗幟。如《禮記》提到“旌旗垂旒”,漢典等權威資料也明确此義。
帝王冕冠的玉串
“旒”單獨使用時,還可指帝王禮帽前後的玉串(如“冕而前旒”),但此含義與“旗”無關,屬于同字異義。
現代海軍術語(存疑)
有資料提到軍艦懸挂“長旒旗”表示在役狀态,但該用法與古代“旒旗”無直接關聯,且來源權威性較低,需謹慎參考。
“旒旗”需分語境理解:
建議結合《禮記》《文選》等古籍原文或權威辭書(如漢典)深入查證。
旒旗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旒”和“旗”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旒字的部首是日,總筆畫數為10劃;旗字的部首是方,總筆畫數為8劃。
來源:旒字最早出現在西周時期的金文中,表示一種裝飾在帽子等物品上的飾物。旗字最早出現在西漢時期的楚系文字中,表示一種用于标識軍隊或國家身份的紡織品。兩個字合并後,成為今天的旒旗,指的是一種裝飾性的标志物,通常用于國家、組織或個人的标識和象征,具有一定的儀式和紀念意義。
繁體字:旒字的繁體形式為飀,旗字的繁體形式為旂。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旒字的寫法有所變化,通常用兩個“巾”字拼在一起,表示一種挂在帽檐上的裝飾物;旗字的古代寫法較為簡單,類似于今天的寫法。
例句:國慶節當天,紅旗迎風飄揚,旒旗高懸,彰顯了國家的威嚴和榮耀。
組詞:旌旗、旗幟、旗手、旗下。
近義詞:旌旗、旗幟、旌旗皓首。
反義詞:無旗、無幟、無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