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t in collusion with;wallow in the mire with;like attracts like;people of the same ilk] 唐科举考试中,考官崔沆取中了一名叫崔瀣的考生,有人嘲笑道:“座主门生,沆瀣一气”(见 钱易《南部新书》)。后比喻意趣投合的人勾结在一起
宋 钱易 《南部新书》戊集载, 唐 代 崔瀣 参加科举考试,被考官 崔沆 录取。当时有人嘲笑说:“座主门生, 沆 瀣 一气。”后用以喻气味相投的人联结在一起。多用于贬义。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某太医》:“天之报施老奴者,如此不爽,纵有百子,亦必沆瀣一气,岂復有以德报怨者?” ********* 《伦敦被难记》三:“舟中员司未必与使馆沆瀣一气,其中安知无矜悯予而为予援应者?” 祖慰 《被礁石划破的水流》:“呸!还让我当你的助手,沆瀣一气,为虎作伥!”
“沆瀣一气”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hàng xiè yī qì,原指气味相投的人自然结合,后多用于贬义,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相互勾结。以下是详细解析:
该成语源自唐代科举故事。据宋·钱易《南部新书》记载,主考官崔沆在乾符二年录取了考生崔瀣,因两人名字连读为“沆瀣”,时人戏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最初并无贬义,仅形容两人关系密切,但后世逐渐演变为讽刺品行不端者相互勾结的负面含义。
本义与引申
用法特点
例句:
近义词:狼狈为奸、同流合污。
反义词:志同道合、肝胆相照()。
部分资料(如)指出,该成语最初为中性甚至褒义,但自宋代起逐渐固化贬义。现代语境中已无中性用法,需注意避免误用。
“沆瀣一气”从自然现象到科举轶事,最终成为讽刺勾结的经典成语,体现了汉语语义的丰富演变。使用时需紧扣其贬义属性,避免混淆。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文献出处,可参考《南部新书》《孽海花》等古籍及权威词典。
词语“沆瀣一气”意指某种行为或言谈风格等带有不诚实、虚假、无耻等负面特质,形容人的品行恶劣、言行不正,缺乏底线、原则。
《康熙字典》中将“沆瀣一气”拆分为:水部(沘)+ 火部(煕)+ 一 + 气。
其中“沘”字部首为“水”,总笔画数为7;“煕”字部首为“火”,总笔画数为13。
“沆瀣一气”一词的来源相对较为模糊,没有确切的记载。在《庄子·外物》一篇中出现了“无稽之谈,沆瀣一气”的用法,此处可视作此词的诞生之初。
繁体字为「濺麤ㄧ棄」,其中「濺」字为「水」部,「麤」字为「火」部。
古代写作“沆瀣一气”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不同,现存古籍中尚未发现保留完整的古汉字写法。因此,当前使用的写法即为“沆瀣一气”。
1. 他的言辞虚假而无耻,整个人散发着沆瀣一气的气息。
2. 这个政客总是以沆瀣一气的方式行事,完全不顾及人民的利益。
3. 这篇文章充斥着沆瀣一气的词句和内容,毫无真实性可言。
组词:沆瀣一气行为、沆瀣一气言论、沆瀣一气作风
近义词:言而无信、虚伪、奸诈
反义词:诚实、正直、刚正不阿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