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空。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二》:“山峰之上,立石数百丈,亭亭桀竪,竞势争高,望远嵾嵾,若攒图之託霄上。”《云笈七籤》卷十六:“灵感洞太虚,飞步霄上冰。”
“霄上”是一个古典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基本释义
“霄上”指天空,多用于形容高远、缥缈的苍穹。该词由“霄”(云、高空)和“上”(高处)组合而成,强调天空的辽阔与超然。
文献出处与例句
用法与语境
“霄上”属于文言词汇,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见于古籍或文学创作中,常与自然景观、神话意境相关联,如“九霄之上”“凌霄”等近义词。
补充说明
部分资料(如)虽详细拆解“上”的多重含义,但结合“霄”的语义,“霄上”整体仍以“天空”为核心解释,无需单独分析字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词在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水经注》《云笈七签》等古籍原文。
霄上(xiāo shàng)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指天空的上方。它通过将“霄”和“上”两个字合并而成。
“霄”字的部首为雨,由12个笔画组成;“上”字的部首为一,由3个笔画组成。
“霄上”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如《诗经·国风·周南》中的“霄上负青云”,意为飞在天空的上方,犹如承载着青云的责任。
在繁体中,“霄上”被写作“霄上”。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与现代有所不同。关于“霄上”一词的古代书写形式,因文字演变而有所变化,具体书法笔法和布局会因时代和书法家而不同。
1. 他的志向远大如飞翔在霄上的鹰。
2. 星星点缀在夜空的霄上,犹如钻石般闪耀。
1. 霄降:指天空中的雨、雪、露水等自上而下降落。
2. 泰霄:比喻国家的重任或领导职位。
苍穹、天际、天空、天幕
地面、下方、地底、地狱
【别人正在浏览】